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时评 春节的“年味”不是烟花一现

来源:凤凰青岛    作者:王夕源    发布时间:2017-01-20 09:25

2017年的新春将至,该不该过一个有鞭炮“年味”的春节,又成了社会争论的热点。1月14日,河南紧急通知全省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然而,这个被称为“最严禁放令”却因经营商的联名反对,3天后又紧急撤回。再现了鞭炮该不该放的观念对抗。

其实,鞭炮禁与放的争论由来已久。自1993年春节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全国近300个城市纷纷效仿,刮起了一阵传统改革的“禁放风”。然而,受“年味”等传统观念的强烈反对,12年后的2005年,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又陆续改“禁放”为“限放”了。十年后,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有138个,限放的城市有536个。但随着“限放”和“年味”的回归,各地春节期间的维安成本、火灾事故、人员伤亡以及雾霾现象也随之增加。

燃放鞭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气质量

虽然传统的鞭炮燃放与现代的污染排放难以相提并论,但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及雾霾现象,若能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少放或不放鞭炮,无疑具有缓解污染、清洁环境、减少伤亡都大有好处。当然,这需要事先解决禁与放的观念对抗问题。

众所周知,禁是要摒弃习俗,文明环保,强调公共利益;而放是要继承传统、保留“年味”、尊重个人意愿。其实传统的东西也有瑰宝与陋习之分,没有“传统都要传承”的道理。比如,春节返乡一票难求的传统年味,就没有保留的意味。而燃放鞭炮源于“避邪”等迷信习俗,但其易燃易爆的燃放过程,不仅没有“保平安”保障,反而平添了节日的悲剧色彩。显然,鞭炮“年味”的传承是以污染、危险和生命为代价的。

保留“年味”成为越来越多人讨论的话题

鞭炮的生产和运输也不可避免频发伤亡事故,几乎年年都有案例。当然有人会说: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远远大于鞭炮,为什么不禁止交通呢?这种论点的无理在于没有区分交通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而鞭炮则是娱乐选择的可有可无,两者亦无可比性。还有人惯用西班牙斗牛的民族传统作类比,却忘了那个习俗还有限定的场所和不参与的选择。更有人强调:不能为了一二个(心脏、呼吸)病人的不悦,就约束多数人的娱乐。殊不知,娱乐与安康没有人数上的可比性,即使危害一人能换来万人的娱乐也不行。然而这一人性理念,恰恰是信奉“少数服从多数”的国人所不能接受的。

借鉴国际规则,为避免吸烟对他人的危害,国际通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因此,若能指定时间和场所,让燃放群体自享鞭炮的“年味”问题也就解决了。然而遗憾的是,燃放者不是独享而是欣赏鞭炮的爆炸威力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刺激。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做过把鞭炮挂在邻居门外,或放在楼道里深夜惊梦的恶作剧。如今,这些逼人共享噪声、烟火污染和爆炸危险的霸道行径,才是现代文明嫌弃和主张“禁放”的原因。

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事实上,优良传统只有不断容纳或嫁接新生事物,才能获得发展与传承的社会生命。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的演变已不可避免。如土葬、人祭的废除我们已认可,圣诞、情人的入侵我们已消化。因此,春节的传统“年味”由爆声向文明、由烟火向环保、由危险向安康的演变,也必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自然。当下,那些曾盛行穿新衣、送挂历、讲团拜、走亲戚、看春晚的“年味”,必将随着互联网、APP、抢红包、城镇化或生态游等,而变得索然无味,淡出历史。

可以相信,春节伴有鞭炮和雾霾的“年味”,即将被供给侧改革的“年风”所吹散。一个国家生态、商家开业、合家外餐、全家出游的“新年味”,必将随烟火飘散而悄然飘至。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