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时评】工商电商良性互动是对消费者的最大善意

来源:民网    作者:张楠之    发布时间:2016-10-11 16:07
    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对此,天猫、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发出声明,将对线上平台产品质量进行更严格把控,清除山寨品牌,加强产品抽检。京东表示,对于提供假货的供应商须支付违约金100万元。
 
 
    赶在“双十一”之前一个月,国家工商总局对网络电商们所售卖的产品进行的这次抽检,给正在摩拳擦掌紧张备战“双十一”的电商们敲了个警钟,提醒它们眼睛不要只盯着“销量”,更要盯紧“质量”。对于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在“双十一”买买买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大好事。
 
    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些年假冒伪劣商品一度泛滥一样,电商平台也曾经一度饱受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诟病。但与线下打假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呈现出整体风清气正状态不同的是,线上电商平台的打假,因为有第三方支付、信誉评价体系、大数据等创新和技术做保障,尤其是因为从一开始便有工商等部门的严格监管,这种相对混乱的局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商平台已经实现了“平台无假”,这次抽检34.6%的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就是一个例证。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34.6%的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其实也就意味着65.4%的总体合格商品检出率,在海量商品的基数上,这个结果并不算差;而从各电商平台的积极回应来看——天猫在尝试通过“大数据+大众评审”机制治理山寨难题,淘宝则表示将通过平台内部工作人员购买“高危”商品自行送检的方式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京东也表示将在卖家准入、强化抽检等环节上做更多的工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状况还会有更大的改善。
 
    国家质监总局抽检电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媒体对抽检结果的报道,从让消费者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新闻晨报》在报道抽检结果时,强调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却未强调总体合格率为65.4%;强调天猫电商平台不合格数量居首、夺魁,却没有说明天猫被抽检的总体商品数量占比有多大。要知道,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不合格数量与不合格率是两个概念,如果被抽检的总量大,不合格数量相比较多并不意味着该平台抽检合格率低,而不合格数量少的平台,因为抽检的商品总体数量小,该平台的抽检合格率却可能相对较低。
 
    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的信息越多,其对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也就更加理性,其在电商平台的选择上也就更加理性。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媒体的报道方式、技巧尤其是客观、理性上仍然有待提高。否则,不够全面的信息传递不仅无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会因为误导、误读使监管部门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更不利于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工商总局的抽检,说明监管部门在对电商的监管上更加积极、主动,而其选择“双十一”前一个月这样一个节点,则既给电商平台敲了警钟,又给电商平台的改进留下了充足的时间;电商平台的积极回应则说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猫和老鼠”,而是良性互动的关系,而这种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商品质量管理社会共治体系的建设,最终惠及的必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理性、成熟。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