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常因父母或祖辈被骗而忧心。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又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新式骗局,更容易落入不法者的圈套。近日,媒体对1963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
近八成担心家中老人受骗
“有一阵子,我妈每天打电话给我,劝我购买朋友推荐给她的一种‘保健品’。”70后王秀婷在北京做餐饮生意,母亲独自生活在辽宁老家。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王秀婷购买过一盒号称能祛湿排毒、预防百病的“保健品”。“打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母亲是被人骗了”。该保健品不仅包装简陋,连说明书也写得含糊不清。
在北京做行政工作的陈益宁(化名)曾因父母的上当受骗而备受困扰。陈益宁的父亲“投资”了一款虚假理财产品“云数贸”,并时常向陈益宁转发相关的虚假报道。“这些虚假报道用词夸张、情绪激烈,故意用‘互联网+’‘电商’‘创新创业’等专业名词迷惑老人”。通过网络查询,陈益宁发现,“云数贸”早在2013年9月就被公安部公布为十大典型传销案例。“即使看了公安部的公告,我父亲依然不相信自己受了骗”。
调查中,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其中14.7%曾多次被骗,48.7%有过偶尔几次。仅36.6%的受访者家中未曾有老人被骗。与此同时,77.9%的受访者会担心父母或祖辈被骗。“很多骗子就是认准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王秀婷坦言,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手中有闲钱,也更容易上当受骗。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文表示,“现代技术的变化十分迅速,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老年人在识记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无法紧跟新技术的变化”。因此,在知识脱节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老年人在客观上更容易受到欺骗。
上门推销让老人防不胜防
山东烟台的60后苗红林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区门口常常有商家搞宣传促销活动。“有些是大品牌,还有些牌子从来没听说过”。在一次自动针灸器的促销现场,销售人员不断向苗红林推介产品,“边走边说,甩都甩不掉,一直跟到我家楼下才罢休”。
“开始时号称免费体检,简单体检几项之后,就变成了推销药物。”王秀婷的母亲是被一个预约免费体检的电话逐步诱导陷入骗局的。
数据表明,上门推销(58.8%)被受访者认为是老年人最易上当受骗的渠道。
“现在的骗子都是先打‘情感牌’。”王秀婷坦言,自己常年在北京忙生意,对母亲的关心不够。“但行骗者往往能在一个老人身上投入很多时间,陪老人聊天,和老人拉近关系。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好好反思的地方”。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吴庚群(化名)的家庭微信群中,常有长辈转发虚假广告、网络谣言等。“每次看到,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举报,并且向长辈解释清楚”。吴庚群觉得,面对纷繁多变的网络谣言,很多年轻人尚且无法准确辨别,老人一时被迷惑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明知老人被谣言欺骗,却不及时指出来,就是身为子女的失职了”。
为减少老年人被骗,应该怎么做?62.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多与老人沟通,消除沟通障碍;59.5%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教会老人分辨谣言、骗局的方法;49.8%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多花时间陪伴老人。
朱红文认为,一方面,年轻人不仅要将新的技术变化、常见的骗局形式告知老人,也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更多心理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社会组织也应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的知识指导和情感关怀,帮助老年人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