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生 >

平度老人重拾老手艺编蓑衣 卖出上千元好价钱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6-09-12 09:15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朝柳宗元《江雪》诗中提到的蓑衣是古代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蓑衣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而在平度市的仁兆镇五道口村,73岁的村民孙吉章依然在手编蓑衣,留住了那份浓浓的乡愁。 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崔汝平
 
一件蓑衣编半个月
 
昨天,在孙吉章老人家中,院内摆放着几堆蓑草,老人正坐在草上,细心地编织着蓑衣。普通的蓑草经老人揉搓后,瞬间被扣成一个个棱形,再拼接上蓑草。 “蓑衣编织非常繁琐,需要多道工序,大约需要半个月才能编织完成,每件蓑衣至少用去八九斤蓑草。 ”孙吉章说,他十多岁的时候,那个年代家家都非常穷,遮风挡雨都是靠手工编织的蓑衣。当时觉得好奇,便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渐渐就学会了这门技艺。
 
孙吉章说,编织蓑衣是从领口开始的,领口部位要排列十五六张棕叶,用棕锁缝制领口。然后进行蓑衣定位,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挑选棕面较宽长的棕片来制模。整件蓑衣做好后,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最后对蓑衣进行拼接,将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来,两面都要缝线,蓑表面缝线紧密结实,没有间距。由于他年纪大手脚不大利索,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大约需要半个月。
 
卖出上千元好价钱
 
孙吉章老人说,用蓑草手工编织的蓑衣一般比较厚,有时还带有衣袖,遮雨效果很好,既可以披在身上当防雨用具,也可以铺在地上当垫子,蓑衣隔水不返潮。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用得越来越少,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会这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直到两三年前,村前的大沽河经过治理后,岸边长着很多蓑草,不禁想起以前的生活,便编织蓑草打发时间,活络一下筋骨。没想到,蓑衣编出没几天,便被一些爱好收藏的市民看好,出价上千元收购蓑衣,还向他预定好多件。
 
盼这项手艺入非遗
 
“现在会这门技艺的村民越来越少,真担心哪天我们这代人走了,这门技艺会失传。”孙吉章说,他年轻时喜欢打渔、编苇笠、炊帚,还会磨剪子、菜刀,经常有人慕名到家里来买蓑衣,找他磨剪子、菜刀等。他现在过着独居生活,享受低保待遇加上养老保险,根本不愁吃穿,总想把这技艺传下去,可现在年轻人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他希望这门技艺能被当地政府列为非遗,将编织蓑衣的技艺传承下去。
 
仁兆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该镇结合自身区位和产业特点,将大沽河沿岸13个村庄打造成“沽河民宿小镇”。通过大沽河风情旅游和体验式农业相结合,发展现代民宿产业,除了为孙吉章老人的这项技艺申报非遗外,还将作为特色物件融入沿河休闲农家小院,为各地游客提供休闲、食宿及农业生产体验的场所。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