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莱西消失2000年古城重见天日 惊现贵族古墓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柳香奎    发布时间:2015-06-24 09:23

    
    
    
 
今年年初,莱西市西沙埠遗址公园获国家批准。上周,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莱西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正式启动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史料。考古人员在古城遗址附近的下马庄村发现一处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群,猜测可能是西沙埠古城遗址的墓葬区。那么,古城到底是什么模样?在经历了2000多年后,这座从战国到魏晋的古城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谜团?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这些历史谜团将会慢慢被揭开,一个跨度几个朝代的遗址,将重见天日。
 
下马庄河边发现古墓葬 
 
上周,正在治理大沽河支流的莱西市下马庄村民,在村西河边发现了大量带有精美雕刻的青砖。经过考古专家现场认定,并结合去年在同一区域发现的古墓判断,这里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古墓群。随着考古工作人员对这一区域的清理,几个圆形的古墓葬惊现在人们面前。
 
“根据现场的古砖和古墓葬的特点,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个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古墓群。”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兴奋地介绍说,在下马庄村西侧、紧靠大沽河的一条支流旁边,发现了几座古墓,但遗憾的是,这些古墓之前就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昨天,经过数天的考古清理,从两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带着精美雕刻图案的青砖和20多枚铢钱,以及一件陶罐。墓葬内的木棺已经完全腐朽,一些殉葬的陶器碎片散落在墓穴之中无法修复。
 
“去年曾在这里发现过一处古墓,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年4月,他们在对一处墓葬抢救性发掘中,曾出土过五铢铜钱10多枚、白陶罐1件、残陶器3件、残铁剑2件;出土的墓砖上有赑屃纹、菱形纹、绳纹、文字纹(疑似)等纹饰。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古墓应是东汉后期至魏晋,怀疑是和西沙埠古城遗址有着紧密相关的贵族墓葬群,这一发现为遗址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
 
历经2000年古墓仍十分坚固 
 
6月15日下午,记者在下马庄考古勘探现场看到,两座古墓葬的外形已经出现,整个墓葬呈椭圆形,全部由雕刻精美的青砖建筑而成。让人惊叹的是,在经历了近2000年后,这些古墓葬的建筑仍然十分坚固,并且造型完美。考古专家介绍说,根据墓葬建筑风格和规格等情况分析,这些墓葬应该是当时贵族的墓葬,不过由于墓葬内进水严重,原来的墓葬基本已被破坏。
 
“西边紧靠大沽河,墓葬的旁边还有一条小河流,而东侧是一片高高的丘陵地。”考古专家现场调查发现,墓葬群的周边是一片风水宝地。在过去还没有村庄的时候,这里可能就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所以当时的贵族死后,会选择埋葬在这里。记者注意到,正在抢救性发掘的下马庄墓葬群和西沙埠遗址的年代相同。
 
西沙埠遗址公园获国家批准 
 
“今年年初,西沙埠遗址保护规划立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部门的正式批准。而刚刚启动的考古勘探工作,就是为西沙埠遗址公园建设服务,下马庄村墓葬群的发掘也是西沙埠遗址勘探的一部分。”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介绍说,目前考古队已经进驻莱西遗址,全面启动了对遗址的勘探工作。
 
去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已经对西沙埠遗址进行过一次考古钻探。当时主要是配合西沙埠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工作,重点确定西沙埠遗址城墙、房屋等建筑的分布情况及文化层的深度。考古专家称,西沙埠遗址保护较好,内涵丰富,并且正值大沽河治理与沽河新城规划建设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遗址公园将根据考古中的众多新发现,依据遗址古城的原样,打造一个集遗址保护与展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园。一些考古中的遗址现场还将保留原样,把古代文化展现在现代人面前,让青岛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出土罕见瓦当十分珍贵 
 
据介绍,历年来西沙埠古城遗址出土过不少文物,其中以陶器为主,石器、铜、铁器次之。陶器中以高柄豆、陶罐、陶棺和陶盆最具代表性,石器有柱础和石磨,铁器有铁锄和一些器形不辨的铁器残块。建筑构件颇多,有砖 、筒瓦和半瓦当、圆形瓦当等,出土的一件“千周万岁”树木文字纹半瓦当和一件卷云纹圆瓦当十分珍贵。
 
西沙埠遗址见有史迹记载,《山东通志》、《登州府志》和《莱阳县志》均记载为北魏长广故城址。从遗址的文化内涵可知,西沙埠遗址早在北魏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据了解,从1978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西沙埠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保护工作,并对遗址划定了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古城遗址将揭开神秘面纱 
 
“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对西沙埠古城遗址进行全面、系统勘探。通过考古还原这座古城遗址的原来面貌。”莱西市博物馆馆长柳香奎介绍说,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莱西市博物馆组成的文物考古队,将对西沙埠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勘探,目的就是为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为建立遗址公园做前期准备。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古城遗址将揭开神秘面纱。
 
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作为“国宝”级的古城遗址,需要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勘探。遗址考古工作也将分多个阶段,有计划进行。
 
西沙埠遗址考古4大猜想 
 
目前,对西沙埠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全面展开。虽然遗址已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但对古城地下到底是什么模样还存在许多考古未知。西沙埠遗址古城到底隐藏着什么历史谜团?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这些也许都会逐渐真相大白。
 
猜想1 
墓葬群是古城遗址墓葬区? 
 
“这些墓葬群很可能就是西沙埠古城遗址的墓葬区。”随着考古人员对下马庄村墓葬群勘探后发现,在原先发现的墓葬区附近,还发现了众多的墓葬。同一区域为何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墓葬群,这让考古专家产生了许多猜想。据推测,下马庄村墓葬群距离西南的沙埠遗址不远,可能与西沙埠古城遗址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地理位置和墓葬的年代分析,很可能这处墓葬群就是古城人的墓葬区之一。随着遗址考古勘探工作的进展,这一猜想也许会被证实。
 
猜想2 
西沙埠古城为何突然消失? 
 
考古勘探证实,西沙埠一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聚居。在古城西北角和西南角处,先后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在古城范围内出土与采集的标本均系战国至魏晋时期,说明在北魏之前,长广古城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前后延续几千年,形成了一个较密集的古文化区。
 
那么,西沙埠古城为何在东汉、魏晋时期会突然消失?考古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大沽河发生洪灾,导致古城被淹,居住在河畔的人们不得不迁移到了别处。而迁到了哪里却不得而知。也可能是因为战争或其它原因,导致古城突然消失。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这些谜团或将被慢慢揭开。
 
猜想3 
古城地下建筑是否存在? 
 
根据这几年出土的文物看,古城遗址人口密集,而且分布区域面积比较大。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古城有居住区,有屯兵区和大型殿堂等建筑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古城下面是否真的有大型建筑和城墙遗存?城墙有多高?成什么形状?民宅、官府又到底是什么模样?一座完整的古城遗址是否能完整呈现出来?这些都将是这次考古勘探要揭开的历史谜团。
 
猜想4 
古城能否找到春秋莱子国遗存? 
 
莱子国大概始建于西周初期,亡于齐灵公15年(公元前567年)。前后约500余年。500年莱人的经营构建,使得莱子国国富民强,傲视群雄。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记》中记载了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商朝后,封尚父(姜尚)于齐。在姜尚就职的路上,“逆旅之人”告诉他,莱夷人正日夜兼程赶至营丘(淄博)。于是,姜尚挥兵疾进,刚到营丘,莱夷人就像潮水一样扑过来。结果,莱夷人战败,退到了胶东半岛。
 
莱子国时期,莱西就处于莱子国的中心区域,这次对遗址的考古勘探,能否找到莱子国的遗存?莱西市大沽河畔是否就是莱子国古城的旧址?也许这次考古勘探会有惊人的发现。
 
 
名词解释 
西沙埠遗址 
 
西沙埠遗址史称“北魏长广故城址”,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西沙埠村,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古城遗址。初步分析,古城为一个长方形城市布局,总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1999年被列入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西沙埠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西沙埠遗址属大沽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带,西沙埠一带自古以来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遗址分布区域现主要由西沙埠、邹家疃、前庄扶和长青四个村所辖。根据考古调查和出土文物分析,北魏长广故城应该是其下限,而其真正的古城文化应该是战国至魏晋时期。从出土的柱础、瓦当、石磨和陶圈水井的地点看 ,北部应为居民区。西沙埠遗址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部的栾家寨一带为屯兵关防要地。墓区大致在西北部,位于长青山以北的大架山一带。
 
新闻延伸 
大沽河畔人类繁衍上万年 
 
“根据3年前的考古发现,莱西早在数万年前,就发现了原始人类居住生活的痕迹。”据介绍,3年前,由莱西市文物部门和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生物研究所、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对莱西早期文化遗存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考察获得了重大突破。在100多处考察地点、500多件采集标本中,筛选确认出10多处旧石器地点、上百件打制石器,这是莱西也是青岛地区旧石器考古的首次发现,使这一地区人类历史上溯至万年以前。
 
据考古专家介绍,因为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与内陆相接,是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和人文区域,史前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序列。位于大沽河中上游的莱西,地势依次为北部低山、中部丘陵、平原和南部洼地,大沽河、小沽河纵贯全境,另有60多条大小支流密布,主流裹挟汇聚冲刷淤积,支流如织浸淫滋润,土壤为之肥沃而成膏腴,水源为之丰沛而得灌溉,新石器时代就是原始先民创造历史的重要舞台,旧石器时代理应也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