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消费 > 财经 >

27个百亿项目拉动 西海岸GDP年均增11.2%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bwjz    发布时间:2017-03-21 08:45

    青岛新闻网3月20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王文辉 韩丽)阳春三月,万物萌发。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内的海尔工业4.0示范基地,也是生机一片——作为全球首个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该项目已经于2016年10月正式投产。

    “全流程智能互联,是我们的突出亮点。”项目总监杨伟欣介绍,“从设计、安装直至投入使用和后期维护,全球用户都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向工厂发送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进行全流程参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年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活力迸发,引领发展新高度。2013年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36.1%提高到52.4%。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0.2%,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增长12.3%,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超过省内6个地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亿元,增长11.3%,总量超过省内9个地市。新增规上企业483家、占全市的45%,总数近2000家。

 发力“智能制造”,刷新发展路线图

    壮大实体经济,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重点构建海洋新兴产业、新经济模式引领的“616”产业体系。引进产业项目1000余个,总投资近万亿。

    “我们重点做强六大支柱产业,做高十大新兴产业,做优六大特色产业。”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薛清平说,目前,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橡胶四大集群产值均占青岛市“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聚集区。

    作为家电行业的杰出代表,海尔率先抢占了第四代工业革命先机,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项目具备10类中央空调产品生产能力,年产能33.8万台。

    双星集团全球第一个商用车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同样以工业4.0概念推动着转型升级。这条近1000米长的生产线,实现了从定制、排产、送料、检测、仓储、评测的“全程智能化”。

    “双星三年前就开始致力于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青岛双星轮胎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增敏说,“‘工业4.0’工厂的硬件设备80%是我们自主生产的,这条生产线应用后,双星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60%以上,产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劳动生产率是过去的3倍以上;2016年上半年,销量、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利润增长100%以上。”

    四年多来,新区出台促进产业发展十大政策,累计完成技改投入300亿元,新产业、新业态、新制造模式不断涌现。2016年,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

百亿级大项目崛起,劲添发展“强引擎”

    2016年10月18日,美国好莱坞,青岛东方影都项目璀璨亮相。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面向全球电影企业发布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吸引了全球电影人的目光。现场,9家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签约,东方影都、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27个百亿级龙头项目,让这个总投资500亿元的项目名声远扬。

    目前,该项目影视产业园15个摄影棚、11个置景车间已经启用,万达茂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大剧院、4个星级酒店、游艇会所完成主体施工;近百家影视公司完成注册,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2》已入驻拍摄。

    “借助世界级标准的硬件设施和50亿元影视产业发展基金,一条涵盖创作制作、技术研发、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人才培养的影视全产业链正在新区加速形成,将引领国内影视产业走上影片‘工业化定制’新纪元。”青岛西海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苑梅琳说。

    与东方影都比邻而居,总投资220亿元的慧与软件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将打造大数据研究中心,建设“未来城市综合实验区”,构建一个全球化、专业化的大数据全产业链,为全球提供领先的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数都”。目前,该项目体验中心已完工试运营,2017年将完成部分主体施工。

    沿新区滨海一线西行,又一项改变城市定位之作——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正加速崛起。该项目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载体,总投资500亿元,将建设东北亚地区展馆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科技水平最高的综合展览中心,成为青岛市和新区城市建设的新名片、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在新区2127平方公里的陆域上,27个百亿级项目已经构筑起宏大矩阵,成为引领新区发展“强引擎”。

 “蓝色引擎”发力,扬帆领航深远海

    作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蓝色”无疑是青岛西海岸的底色和亮色。船舶海工、港航物流、海洋生物等蓝色经济,成为新区扬帆深远海的“蓝色引擎”。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0.2%,占青岛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新区海西湾修造船基地,相较于国际船舶航运业低迷不前,这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海西重机等企业把生产重点转向海工装备,中海油、中石油海洋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3家企业相继承接俄罗斯亚马尔项目,推动了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1月,“大桥海鸥”号交付使用,极大提升了我国海洋桥梁建设的能力。这条3600吨起重船,是目前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该船由海西重机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安装,攻克了轴孔装配精度百丝以内、Q690E高强钢的焊接等技术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船体由武船重工制造,采用箱型船体、纵骨架式、单甲板钢质焊接结构、艏艉流线型、方艏方艉,适用于我国沿海及近海的大型桥梁和设备的吊运、安装。

    在青岛“新五朵金花”——“海洋之花”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幕: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仅不会再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而且还能快速愈合伤口。公司副总裁李可昌介绍,这种神奇材料的成分之一便是海藻的提取物——海藻酸钠。李可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海带8000元,从中提取出海藻酸钠,做成海藻纤维,再做成终端药用辅料,就变为240万元,价值是成本的300倍。”

    目前,明月海藻集团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并获批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首个海洋生物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新区完成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比青岛市高5.2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连续三年青岛市排名第一。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