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即墨130岁清朝宗祠“换发青春” 成当地重要人文景观

来源:信网    作者:修相科    发布时间:2015-09-24 08:32

    
    修葺一新
    
    祭祖贡品
   
    娱乐场所
 
    在即墨市店集镇南渠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古建筑——张氏宗祠,距今已有130年历史。南渠村的张氏宗祠历经风雨沧桑,曾经几近破败,如今,在两位老人的倡导下,被张氏宗亲重新整修保护起来,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
 
    130年的厚重历史
 
    这座宗祠坐北朝南,系北方传统的合院建筑,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有正殿5间,门楼一处,倒座房4间。其中,正殿东西长12.5米,南北宽6米,山墙内高6米;里院南北长20.8米;门楼南北宽4米,门楼东西各有两间倒座房。门楼高出地面一米,设五级石阶,皆以整条石条砌成,门楼上方挂有“张氏宗祠”匾额。
 
    整座宗祠布局结构古朴典雅,瓦木做工讲究,并有精美细腻的木雕、砖雕。房屋为青石、灰砖、灰瓦,木工都是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屋檐及墀头上的砖雕花、鸟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宗祠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明初,张氏始祖迁居即墨,开始是在双山居住,后来迁到南渠村,经过十七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蓄积颇丰。张氏十三世丕宣公、十四世希道公、十六世洪泰公就共同商议,修订族谱、创立宗祠。希道公读过书,是教学先生,负责撰写族谱,而丕宣公和洪泰公则主要负责宗祠的建设。
 
   曾经轰动十里八乡
 
    然而修建宗祠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钱就是个大问题。张氏祖上有四十亩祭田,盖宗祠的钱大部分都是祭田耕种攒下来的,再加上宗亲们的捐款,工程就算启动了。然而工程过半的时候,发现钱不够用了,张氏宗亲只好卖了二十亩祭田,家家户户又凑了一次钱,终于使宗祠完工。
 
    在这之前,整个即墨东半县很少有如此大规模的宗祠建设工程,虽然招来了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但是工人心里也没底。张氏宗亲听说在20里外的北行村有座宗祠建的不错,就带着工人去那里扒了样子。建造的过程中,木材和石料用的都是上等的,墙石都是经过精雕细琢严丝合缝砌起来的,所以非常费工夫。特别是门楼的建设,是先用木料搭起框架,再砌砖做墙建成,墙上的砖雕细致、生动,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技艺的高深。宗祠落成,在当时也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周边的洪兴村、皋虞村在建设宗祠的时候,都到这里来学习过。不过,只有南渠村的张氏宗祠保留至今。
 
    宗祠建成后,成为南渠村张氏宗亲重要的活动场所,逢年过节要摆供祭祀,族人家里有红白喜事也会开开大门,烧香纸告祖先。
 
    俩老人的传承精神
 
    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流转,张氏宗祠亦难脱时代变迁,一百三十年风雨淋漓,几近湮灭。解放后,宗祠被收归集体所有,仍然服务着南渠村的百姓。据老人介绍,宗祠最开始用来办夜校,后来成了供销社、村委办公室,再后来租给了个人用来做开水房、小卖部、养猪、开磨坊。对此,张氏宗亲一直感到很疼惜。
 
    2014年10月22日,南渠村72岁的张洪胜和84岁的张承金两位老人,召集张氏宗亲开会,决定重修张氏宗祠,得到族人一致拥护。巧合的是,这两个人也是丕宣公和洪泰公的直系后人。130年后,张氏宗祠的重修大业,又落在了这个家族身上。
 
     在两位老人的带动下,“重修张氏宗祠组委会”的成员分别往各家做动员,募捐重修宗祠的款项,130余口张氏宗亲共收现金182400元,历经半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张氏宗祠的重修工作。
 
     据张洪胜和张承金两位老人介绍,他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是按照宗祠之前的样子进行重修的。由于宗祠的主体结构非常结实,所以就没有动,主要对屋顶进行了修缮。他们在邻村收购了一批旧房子拆下来的老瓦,重修之后的张氏宗祠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只不过比以前更加坚固了。
 
    村里对宗祠重修也非常支持,对宗祠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使得这座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
 
    更具人文价值
 
    遗憾的是,张氏宗祠在建成后没有留下宗祠志,使得后人无法知晓宗祠建造时的确切情况,只能从张氏族谱的零星记载中获取一些信息。2015年张氏宗祠建成后,同村修氏十九代孙修相科,为祠堂撰写了《重修张氏宗祠志》,记载了张氏祠堂从筹建到重修的历史,也见证了同村异姓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朴素乡土精神。
 
    重修后的张氏宗祠在2015年的三月初八,举行了盛大的祭庙仪式,还邀请了戏剧团唱了一天戏。那一天的南渠村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拥进来看重修后的张氏宗祠。对于百姓们来说,作为一座有着130年历史的老房子,不仅是张氏宗亲们的宗祠,也已经成为很多人记忆里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的张氏宗祠,承载了古老的祭祀传统,也成为村民重要的休闲和文化场所,老人们会在门楼里摆上桌凳、泡上一壶茶,招待来自八方的朋友。
 
    中国的宗祠建筑很普遍,习惯上称祠堂、家庙,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奠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族人重视。但是在中国北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宗祠数量较少,且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像南渠村张氏宗祠这样,保存如此完好,并且还在正常使用的清代宗祠中,在青岛市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并且,张氏宗祠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征和民族风格,对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及地方风俗有重要意义,非常有保护价值。即墨市有关部门已经对宗祠的情况做了记录和调查,下一步这座祠堂将被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文/图 修相科)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