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 >

青岛文化惠民:24小时书店开业 音乐剧低门槛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5-01-28 08:37
 
    全省首家24小时书店“明阅岛”开业,以阅读点亮城市;《茶馆》、《音乐之声》等名剧频频登上青岛大剧院的舞台,以经典提升品质;花5元就能看专业院团的高水准演出,以精品回馈百姓……2014年,我市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24小时书店:
 
    书香城市的守夜人
 
    出场人物:徐冰(明阅岛店长)
 
    2014年7月18日,青岛第一家、也是山东省首家的24小时书店“明阅岛”开业,从此,这个坐落于书城二楼一角的店中店,灯火就没有熄灭过。从清晨到深夜,从深夜再到清晨,书店的门一直为好读之人静静守候,等候与陪伴阅读者的,还有书店年轻的守夜人。
 
    在新华书店工作了17年的徐冰,去年志愿报名来到24小时书店担任店长。据她介绍,和她一起来到24小时书店工作的还有4位同事,都是在一线卖场有过服务经验的年轻人,最大的也只有28岁。
 
    几位年轻人轮流值守 “明阅岛”,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上通宵夜班,从晚上8点到早上8点,为深夜来访的读者服务。舒适的座椅,咖啡、甜点、免费WiFi等,都能看出经营者的用心之处。“24小时书店不仅仅是简单地延长营业时间,更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24小时书店开业半年来,徐冰和她的团队已经陪伴读者度过了将近200个不眠之夜。对于这帮年轻人来说,熬夜算不上困难,也没有感到不便,“这一点心理准备早在报名时就有了。”反倒是深夜里店里安静的气氛和翻书的声音令他们觉得充盈。“说实话,来24小时书店的时候都对这儿有美好的憧憬。所以当夜里有读者来时,就觉得是特别开心的时候。”
 
    24小时书店作为城市中独特的存在,给予了爱书之人很多美好的想象。不过,受北方城市人们夜生活习惯的制约,往往过了午夜12点之后,书店就不太有人来,“周末时人会多一些,在周一到周五期间,12点之后的时间段经常无人光顾。”青岛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茗茗称这个冬天也是 “北方城市24小时书店的第一个寒冬”,书店的经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据了解,开业半年,明阅岛24小时书店离赢利的目标仍然遥远。目前由于受面积的限制,多业态无法开展,而书业本身利润微薄,深夜无人消费,更加剧了书店的亏损,“门开着,一切成本都在,但是没有人来,是不是一种浪费?”李茗茗直言,企业没有利润无法生存,但作为国营文化企业,又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感,选择了开24小时书店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哪怕在寒夜里有一个读者来,能为一个读者提供服务,也觉得是值得的。”她认为,24小时书店对全民阅读推动的意义,一定大于它本身的赢利的目的。
 
    令李茗茗欣慰的是,24小时书店刚刚得到了政府的部分资金扶持,“这对我们是一个激励。所以不管再困难,我们都希望坚持下去。想到我们能给市民提供一个充满文化温暖的地方、一个其他的娱乐场所不能代替的24小时休闲空间,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想想心里边都温暖。”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我们已经点亮了夜,希望大家朝着这个光亮的灯火走过来。当大家晚上想去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想和朋友深夜有个约会,是不是可以到书店来。我们不在意他能消费多少,我们只在意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地方。”这是李茗茗的期许。
 
    青岛大剧院:
 
    看《音乐之声》排起队
 
    出场人物:葛菁(大剧院工作人员)
 
    高雅艺术有时候被冠上 “曲高和寡”的名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高在上的票价,这一门槛让不少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想要亲近艺术却无奈于囊中羞涩,默默走开,个中要义有了与恩格尔系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重尴尬。而青岛大剧院“文化惠民”这一公益品牌的确立,让高贵不贵——品质不变,门槛降低,岛城市民从未像今天这样与艺术如此的亲近。
 
    青岛大剧院工作人员葛菁至今对2014年10月14日那天记忆犹新,这是2014青岛大剧院艺术节闭幕式演出、音乐剧版《音乐之声》早鸟票第一阶段售票的最后一天,距离9点售票厅开门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将近百人在门口排起了长队,那一天,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忙碌,一天票房收入将近20万,创下单日票房新纪录。而此时离该剧上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早鸟票”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这却是青岛大剧院首次采取如此优惠的售票政策。大剧院负责人王海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韦伯版音乐剧《音乐之声》首度中国巡演,第一站就是青岛,而且是连演八场,观众是否买账,他们压力很大,后续巡演的几个剧院也在密切关注,但是“早鸟票”一出,让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岛城市民是懂艺术、有品位的,用我们的行话说是‘识货’,早鸟票只不过引爆了这种热情而已。”
 
    按照早鸟票的优惠政策,11月底的演出,10月初便启动早鸟票,最为优惠的是第一阶段10月10日到14日,购票可享七折优惠,这种人气效应加之口碑传播,连演八场的《音乐之声》受到热捧,最后一场加座百余席仍然一票难求。
 
    高贵不贵的《音乐之声》并不是一个特例,在青岛大剧院的年度演出计划中,大剧院每年有6场“文化惠民日”的演出,完全免费,只需凭身份证件领票就能观看;高水准的青交室内音乐会,崂山艺术讲堂,近距离对话艺术大师,门槛也只有10块钱;此外,普及性的市民音乐会,分为30元、50元、80元三个价位,不超过100元;其间还有系列广场演出不需门票。此外,精彩剧照回顾展、艺术作品展览、文化惠民捐书活动、崂山艺术讲堂3周年纪念光盘免费赠予会员、“我和大剧院的故事”有奖征文等多样互动让这种亲近感有了更高的耦合度。
 
    李沧剧院:
 
    好剧目开辟新市场
 
    出场人物:王克(演艺集团董事、青岛话剧院院长)
 
    赵波(李沧剧院经理)
 
    地处 “娄山后”的李沧剧院,在2014年着实火了一把,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文化惠民真是让老百姓受益了。”说起李沧剧院的2014年,总经理赵波感慨万分,在艰难度过了4个月后,惨淡的经营状况几乎摧毁了他的信心,“我当时真是已经打算好辞职了。2014年1月2日首场演出,门票30元,1040个座位,只卖了七八十张票,而整个剧场一场演出的运营成本差不多要一万元。”赵波说,之后剧院运作了多场演出,都是入不敷出,自己真是心灰意冷。
 
    但是7月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以“幸福新李沧·凝聚中国梦”为主题的2014年青岛市文化惠民 “走进剧场·5元看演出”系列公益活动拉开大幕,三个月的时间里,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青岛市歌舞剧院、青岛话剧院两大专业院团,为观众带来了世界经典动漫视听音乐会、永远的歌声——邓丽君2014金曲视听演唱会,儿童剧 《芭比娃娃》、《睡美人》、《灰姑娘》等30场高水准专业演出。很多市民甚至在买票的时候还问要不要自己带椅子,很快李沧剧院的演出就一票难求了。
 
    赵波坦言,7月,我市推出文化惠民演出政策,说白了就是“市民看戏,政府买单”。“政府给演出单位和剧场一定补贴,保障演出成本,然后降低票价,回馈于民,市民最低只需5元就可以看到原来要七八十元甚至一二百元的高水平演出。很多观众是怀着花5块钱进剧院乘凉的心态来的,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环境好,票价低,花50元就可以请客,关键是节目质量高,一传十,十传百,到李沧剧院看演出成了老百姓的‘习惯’。”赵波坦承,经过歌舞剧院歌舞、音乐会、曲艺等专场的铺垫、培养,到了青岛话剧院儿童剧进场时,市场已经相当红火,“除了第一场演出楼上空了4个座,后面场场爆满,最后我们根本就不敢做宣传了,因为票老早就没了!”
 
   “小剧场稳步发展的同时,2014年我们还发现、开辟了第二战场——李沧剧院。”青岛演艺集团董事、话剧院院长王克对此也有同感,他说,这本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在大家的印象中李沧多年没有演出市场,谁也没想到儿童剧在李沧剧院火大了。“开始的时候一点底也没有,好在政府给一些补贴。但根据要求,我们不能演出全部跟小剧场一样的戏,就是说必须有一定量的新戏。两个月九部戏20场演出,还不能跟小剧场重合,这对整个剧院和演员是很大挑战,因为话剧不是电影,拿个拷贝就可以放,只要是演出,就得彩排,换服装、道具、制景,但每部戏只有一周的时间,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市场反应超乎想象,首场演出仅剩楼上4张票,之后场场爆满,再之后就成为‘现象’了,凡逢儿童剧演出,李沧剧院必然大堵车。常常是戏已开场,票房排的队伍还很长,买第二场的票。再到后来,票就卖光了。”而最让他们惊喜的是,这么多观众,八成是第一次看儿童剧,而在青话小剧场同期的演出票房丝毫没受影响。这也给了他们演出单位以更多的启示。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