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 >

纪念青岛解放70周年①首战灵山:解放青岛第一枪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9-05-31 08:57

2019053104_brief.jpg

▲2019年5月31日 青岛日报4版截图

青即战役外围战①

首战灵山:解放青岛第一枪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青(岛)即(墨)战役,经过一个月激战,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即战役分为外围战斗、突破敌军三道防线和解放青岛三个阶段。其中,外围之战分为首战灵山和再战上疃两个部分。

2.jpg

▲解放军向灵山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

是年5月3日,解放军警备四旅向灵山守敌发起进攻,迫敌弃山南逃,警四旅一路跟踪追击,在灵山之南林格庄将其大部歼灭,并击溃和歼灭由即墨城北支援之敌一部,收复灵山,首战告捷。

站在海拔154.6米的灵山山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山下方圆十余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一览无余。这座树木葱茏、风景秀丽的青山便是即墨城北的制高点,素有“即墨北陲的屏障、青岛市的门户”之誉。灵山山下多条交通要道纵横穿插,其西南方向千余米的平地和灵山北坡,今天依然可以看到70年前的战壕残迹。

是70年前的那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才有了如今灵山下的秀丽繁荣。

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解放,惟剩青岛、即墨及海上的长山列岛仍为国民党军所盘踞。

4月25日,为解放青岛,山东军区提出以“逐步压缩,迫敌早撤,于敌撤退之际,歼其一部或大部”和“迫敌撤退,保全城市”的作战方针,并上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重要时刻,亲笔起草解放青岛的电令。28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对青岛进行威胁性攻击”。

5月3日起,人民解放军向青岛外围守敌发起进攻,即墨城北15公里处的灵山被列为首战。

按照作战计划,华东警备四旅担当攻克灵山的任务。灵山守敌是国民党三十二军七六四团的一个营。

1989年1月,青岛解放四十周年来临之际,华东警备四旅参谋长傅蠢僧回忆了攻占灵山的经过:

恰逢灵山守敌换防,原守敌撤至山下,而接防之敌尚未全部达到,乘此战机,我来不及请示前敌指挥及开会未归的邓龙翔旅长,即令十一团、十二团至灵山以南伏击北上接防之敌及换防南撤之敌,令十团相机攻占灵山,令炮兵团猛轰灵山之敌,迫其早撤。敌三十二军二五五师七六四团一营做梦也想不到兵临城下。

1.jpg

▲灵山工事图

战斗打响不久,他们放烟火标志,向上疃之敌发出求救信号,未等增援友军赶来,他们便慑于被歼弃山南逃。我军跟踪追至林格庄,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我军全歼南逃之敌后,又与增援之敌三十二军七O四团、十一绥区敌军一部激战一小时许,毙伤敌140余名,俘敌156名,缴获枪支一批。

由于抓住有利战机,避敌优势,巧袭成功,我军伤亡很小,灵山首战告捷。

5月6日,以《进击青即外围我军收复灵山》为题的报道见诸报端。

5.jpg

▲灵山镇东山坡村的这处旧民宅,灵山战役时曾为国民党军某旅指挥部。

胶东四日电 进军青(岛)即(墨)外围之解放军,于五月三日下午二时收复即墨城北三十五里的敌重要据点灵山。守敌三十二军七六四团一营南逃,我军当即追歼,于是日下午二时四十分,在即城北二十里外的林格庄一带与逃敌及由即城北援接应之匪三十二军七O四团,十一绥区敌军一部,激战一小时许,即毙敌一百四十名,俘敌一百五十六名,缴获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十一挺、长短枪一百O二支、火箭筒五个、炮弹一百五十发,及其它军用物资一宗。

3.jpg

▲灵山附近的国民党军碉堡遗迹。

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也在收集灵山之战信息,分析战局走势。

5月5日16时,青岛市警察局局长刘国宪向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秦德纯递交“灵山战役伤俘情形的呈文”,兹抄录如下:

三日晨五时,三十二军驻鸿园村之山炮营,由营长周鸣率第三连汽车五辆,榴弹炮四门、炮弹三百余发前往灵山增援。四日由前方抬下伤兵,约三十余人已到李村,转市内治疗。闻青岛保安旅亦派队前往增援。除派探侦查续报外,理合报请鉴核等情。据此谨报。

在该呈文上,秦德纯批示:“饬继续查报”。

4.jpg

▲刘国宪向秦德纯递交的“灵山战役伤俘情形的呈文”。

5月10日,灵山硝烟早已散尽,解放军正在酝酿向下一个重要据点——上疃发起新一轮攻击。这一天,秦德纯仍不死心,下达“关于对灵山战役情形继续查报的指令”,足见灵山据点在青岛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被国民党青岛市党政军寄予厚望的外围最前线——灵山屏障,在警备四旅的突袭中出乎意料地砉然倒塌,并由此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由北向南,解放军剑指上疃。

战地今貌

“美丽乡村”的样本

硝烟已过70年,今天的灵山及周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灵山脚下那个“居民约有40余户,土墙茅屋”(1947年11月《青岛公报》载)的小山村——山坡村,如今已繁衍至100余户,村中屋舍俨然,绿树掩映,水泥道路平整,依靠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毗邻灵山景区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

res19_attpic_brief.jpg

据介绍,灵山镇政府制定“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发展思路,着重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生态特色,努力构建涉农产业体系发展新模式,探索村庄持续发展新路径,打造“美丽乡村”样本。该镇党委下设精品农业示范区、灵山景区、玫瑰小镇等五个社区(园区)党委和一个产业党总支。在灵山景区党委带领下,灵山战役发生地周边的数个村庄按照“社区党委+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葡萄、油桃采摘游,农家乐和以腊杆为代表的中草药香草种植。以大稻池村腊杆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景区党委引导种植户在传统腊杆种植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大面积种植体育武术类专用高杆腊杆,同时,引导腊杆加工户提升工艺水平,加工生产体育类、健身类(如太极枪杆)和衣服架、婴儿床、茶几、休闲椅等高附加值腊杆产品。如今,灵山景区成为“美丽乡村”的一个样本。

亲历者说

灵山战役担架队队长、灵东村村民孙允福:

开战前解放军发放玉米饼子疏散村民

记者查询史料得知,青即战役前夕,在胶东军区组织指挥下,即墨、即东两县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若干运输队、担架队、救护站等群众支前组织,为作战做好准备工作。

在灵山镇灵东村(原名山东头村),有一位老人当年是灵山战役的担架队队长,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运送伤员,他的名字叫孙允福。5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老人家,105岁的孙允福驼背较厉害,但拄着拐棍后行动自如,老人每天的爱好是,在家门外晒太阳、抽旱烟。

res16_attpic_brief.jpg

说起灵山战役,孙允福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口齿不清,他八十岁的儿子孙世军给记者“翻译”。老人回忆说,1947年深秋后,国民党军队大建灵山防御工事,离灵山二里多路的灵东村的房舍大多被拆掉,石料等被运到了灵山做碉堡、掩体,不少村民投靠到附近村落的亲戚家。而孙允福和少数村民依然留在村中看护残破的家园,灵山战役打响前一天傍晚,解放军悄悄入村,孙允福心里清楚要有大事情发生了。解放军在村内一个大院子里给村民们做了许多玉米饼,并嘱咐前来领饼子的村民向北撤离,村民自然知道要发生什么,孙允福的家人和村民们一起便向北疏散。

第二天,战斗打响了,孙允福拼尽力气转移着伤员,“顾不上数有多少伤员,只觉得运走了一批不久又来了一批。”孙允福说,还好,小半天的功夫解放军就打下了灵山。

“这次战斗,灵东村绝大多数房屋在双方交战中彻底损毁,村民时隔三四年才陆续回到重建好的村中。”孙允福说,灵山战役后,因不怕牺牲、表现积极,他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如今,孙允福已五世同堂,家中有七十多口人。

“有了共产党,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孙允福由衷地说。

老兵袁淑美回忆录记述:

灵山战役最惨烈的战斗在林戈庄河滩

在即墨区党史资料中,记者见到了当地一位老兵袁淑美的回忆录,其中有关灵山战役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是1930年农历5月29日出生在即墨县西太祉庄村。当时,社会战乱,民不聊生。大约十五六岁的时候,为了能吃顿饱饭,到了本村一李姓富裕人家"打长工"。1947年1月,听说共产党招兵,我就瞒着家人,步行十几里路到当时的八区(现刘家庄)报名当了兵,编在即墨独立营,后改为县大队。由于生活营养跟不上,我长得又瘦又矮,部队领导把我分到连部任通信员,后又到营部担任营长通信员。营长是袁家屯村的孙景山,又名孙友传。

青(岛)即(墨)解放战役,是我参军以来经历的时间最长、最艰苦的一次战役。当时,我所在的即墨县大队已改为即墨独立团,编入华东警备司令部第四旅,我在十二团一营,我们都写了决心书,以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解放全中国的号召。1949年5月3日,首战是攻打灵山。灵山之战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林戈庄河滩。我们在林戈庄河滩埋伏,阻击由上疃向灵山增援的敌人。我们一营一个姓宋的排长一个人几分钟的时间,就收拾了好几个敌人,二连长在子弹打完后,直接抱着机枪与敌人搏斗……

本版老照片均由市档案馆提供

□青报全媒体记者 宋新华 毕然 孙志文 摄影报道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