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医疗期管理规定 3月1日起施行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6-01-05 08:20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医疗期管理,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日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医疗期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期适用范围、医疗期期限及累计计算办法、医疗期内的工资待遇、医疗期满劳动关系处理等问题,《医疗期规定》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医疗期规定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
“原劳动部于1994年颁布了<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对医疗期期限、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文件出台时间较久,适用范围较窄,且对医疗期的规定相对原则,用人单位在执行医疗期实践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医疗期内达到新标准可否累加,医疗期满劳动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和规范。”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人社局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并借鉴先进城市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职工权益和单位生产经营秩序,研究拟定了医疗期管理规定,以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在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医疗期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此次规定扩大了医疗期适用范围。原劳动部的医疗期规定仅适用于企业职工。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用人单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企业外,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组织等,其劳动者也应当享有医疗期的相关权利。为此,《医疗期规定》对用人单位范围进行了适度扩大,除企业外,其他劳动关系主体,如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组织也纳入适用范围,以更加契合劳动合同法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医疗期最长可达24个月
此次规定明确了医疗期期限及累计计算办法。《医疗期规定》延续劳部发〔1994〕479号文件的规定,医疗期根据劳动者本人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确定,其中,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医疗期规定》还规定,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等约定医疗期长于规定医疗期的,从其约定。
同时,《医疗期规定》对医疗期的累计计算方法作出规定,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医疗期的计算从劳动者停工治疗第一天起累计,期间公休假日、法定节假日包括在内。确定劳动者医疗期期限、累计病休时间的工作年限,以其停工治疗前一日的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为准。
比如说,一位享受三个月医疗期的职工,如果从1995年3月5日起第一次病休,那么该职工的医疗期应在3月5日至9月5日之间确定,在此期间累计病休三个月即视为医疗期满。
停工医疗超六个月发疾病救济费
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也是职工关注的焦点,我市此次对医疗期内的工资待遇作出规定。为保障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疗休息期间的正常生活,《医疗期规定》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疗休息,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以下标准支付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一)医疗期内,停工医疗累计不超过六个月的,发给本人工资百分之七十的病假工资;(二)医疗期内,停工医疗累计超过六个月的,发给本人工资百分之六十的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和疾病救济费最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最高不超过用人单位上年度劳动者月平均工资。本人工资,是指劳动者本人患病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劳动者工作不满十二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月数的月平均工资计算。
病假期满不胜任工作可辞退员工
《医疗期规定》对医疗期满劳动关系处理问题作出规定,同时梳理了医疗期满用人单位处理劳动关系的各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身体状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因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除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外,还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第二种情形,医疗期满后,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保留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向劳动者支付疾病救济费。第三种情形,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应当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