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53万,养老机构床位超过5万张;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居家 、机构 、社区养老三种模式 ,九成老人更喜欢居家养老 ;目前全市只有三家养老机构接收失智老人……近日,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养老行业潜力巨大,但是成本高、收益慢等制约了其快速发展。
居家养老成老人“最爱”
随着时光流逝,每个人都会从年轻走向年老。该如何养老,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全市主要的养老模式有哪几种?最受欢迎的是哪种?现状如何?就这些问题,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近日采访了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
“目前全市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其中传统居家养老占了绝大部分,市民也比较容易接受,其他还有在一些街道、社区新兴的邻居养老等全新的模式,目前还不成气候,只是个别地方解决一小部分老人养老难题出现的模式。”10月20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刁新艳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刁新艳介绍说,对于现在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虽是最传统的,老人也感觉是最自由的。“一个是环境早就习惯了,生活也方便,全家可以随时团聚,可以尽情享受亲情。如果搬到养老院去,本身老人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就算养老条件不错,可能对于老人来说,还是觉得不如在家里舒服些,这也是居家养老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早在今年5月份,记者就曾针对老人愿意选择哪种养老模式,在网上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家中老人,未来都希望能够在自己家中养老。183名受访者中,85%的受访者家中老人的年龄在55岁以上。在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上,43%是由子女照顾的家庭式养老,56%是老人自理式养老,只有两位老人是养老院养老。而对于自己以后希望选择哪种养老方式,选择家庭养老和自理的比例分别是14%和38%,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比例为21% 。有58%的受访者表示家人或者自己以后不愿意住养老院。
刁新艳介绍说,针对居家养老受欢迎的情况,全市也出台了不少政策进行扶持。记者了解到,去年4月份,全市发布《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为60周岁及以上有生活照料需求的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或协助提供家政、助餐、助医、康复辅助、精神慰藉、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在协助老年人服药时,应准确、准时,不得擅自给老年人服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受欢迎,目前面向两类人群,一类是低保老人、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等,另一类就是确实有需求的老人,可以自费购买,由服务机构指派助老服务员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
“2014年12月,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城乡统筹,从明年起,农村困难老人将和城市困难老人一样可以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补贴标准划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给予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分别为每人每月100元、150元和200元;护理补贴,分别为每人每月50元、50元、200元。服务补贴与护理补贴合并使用,每人每月为150元、200元和400元。”
去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市人口19.6%
根据青岛市民政局的最新统计,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老龄化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万,占总人口的19.6% ,高出全国4.1个百分点 ,高出全省1.6个百分点 ;80岁以上高龄老人25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6.4%。到2020年,青岛户籍老年人预计达到193万 ,占总人口的23.7%,养老压力巨大。
“目前养老市场确实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截至2014年底,全市养老机构175家、床位3.13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占全市的85%和67%。全市养老床位5.24万张(包括养老机构、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床位),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4张。”刁新艳介绍说,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养老的问题,但超过5万张床位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
此外,为增加全市养老床位,近年来有关养老机构的建设一直在进行。2014年,全市建成了8处社会福利中心并投入运营,集五保供养、优抚保障、“三无”供养、孤儿养育、救助管理、社会养老功能于一体,每处床位800到1400张。2012年以来,调动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机构53万平方米,吸引社会投资14.4亿元。投资3.7亿元实施青岛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床位1465张,预计到2016年可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据青岛市民政局统计 ,目前全市建有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32个,覆盖70%的城市社区和40%的农村社区,参与活动的老人3万多名;具有助餐功能的日间照料中心116个,助餐老人4600多人。市内三区设置社区养老互助点1820个,1万多名老人在互助点参加活动。
刁新艳告诉记者,随着这几年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养老床位数量、日间照料中心数量有所增长,而且像接收失能、失智老人的机构也越来越多。
全市一共三家养老机构接收失智老人
据刁新艳介绍,崂山区民政局今年正式启动了失能和失智老人的专项养老护理研究项目 ,其中对失智老人的专项护理研究是全省首例。“崂山民政局将社会福利中心空余床位以‘特护部’的形式,交由该公司使用,锦云村负责对失能、失智老人进行具体的护理和研究,并与崂山区共享研究成果。”
通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等模式,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71家。特别是全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以来,全市有38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开展了对失能老人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2000多名老人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享受到长期医疗护理服务,1000多名失能老人居家接受护理服务。近期全市在床享受长期护理的2万名失能人员中,95% 为老年人,平均年龄80岁。制度的实施,收到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多方共赢效果,缓解了失能老人养老难的问题。
据了解,因为失智老人难以照料,并会对其他老人造成影响,所以多数养老机构会拒收失智老人,而目前我国专门护理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较为匮乏,对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也缺少成熟的经验,加上崂山社会福利中心的特护部,全市也仅有市北登北社区老年公寓,李沧记忆护理日间照料中心三家可接收照料失智老人的机构。
养老市场有“钱”途,为啥发展缓慢?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养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直接,记者在采访当中也了解到,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意味着养老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既然是一个很有“钱”途的产业,为何发展速度不及人们的预期呢?对此,刁新艳有自己的看法。
“这其实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养老市场确实非常巨大,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既没有那么专业,也没有这么巨大的财力来让养老市场运转起来,所以解决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吸引民间资本进来,但是目前为止一些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刁新艳介绍说,因为养老事业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钱投进来可能要过很长时间才会有收益,而且行业的进入门槛比较高,资金投入需求大,这样一来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就减小了 。
记者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了解到,尽管有需求,但并非所有的养老院都能拥有高入住率,不少民办养老院只有50% 左右的入住率,还有入住率只有20% 左右的,一直亏钱运营。比如崂山区航泰老年护理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护理院从2013年开始运营,入住率也只有20%,“还处在亏损状态。”“养老院只要开起来就要有各种成本,从护理到厨师到保洁到保安到医生都需要发工资,再加上房屋折旧,水电气费用等,固定支出是不能少的。如果一直没有老人入住,就意味着只能继续往里投钱,但是没有回报。”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张床位的中等规模的养老院,医护人员就有12人,再加上2名保安和3名厨师,每个月的工资就需要支出7万元左右,而现在入住的20位老人,每人每月的费用为2600元,这2600元包括吃住等,这样折算下来,根本没有盈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于养老院1000平方米大小的面积来说,幸亏房子是老板所有 ,不需要租用,否则光是房租每年就需要50万元左右。
“在经营上,公办和民办的没有很大差别,都是自收自支。”不过公办的养老机构在创办上依靠政府比较多一些,无论是选址还是建造,以及设备的购买,资金基本上来自于政府有关部门。而民营的则要自己投资,如果是租房,每年还要交房租,一家中等规模的养老院单是租金每年就要五六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