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生 >

青岛主要养老方式分三种 优缺点并存不断完善

来源:城市信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08:49
 
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重阳节来临之际,养老话题越来越多地引发着每一位市民的思考,今天,我们将如何养老?现在又有哪些养老方式可供我们选择?每种养老方式都有哪些特点?近日,记者走访岛城多处养老机构和社区,为大家展现出不同养老方式下的晚年生活。但是,这些养老模式也是优点和缺点并存,还将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
 
■居家养老
上门服务,解决失能老人起居难题
 
家住宁夏路街道的宋庆丰老人今年66岁了,由于前几年不幸中风导致偏瘫,经过长期康复治疗,虽然能摇摇晃晃勉强下地行走,但是没法自理。“父亲住院期间我在单位请了长假,一直照顾他。但是后来回了家,我不可能不上班天天在家照顾他。我母亲也在家,但是母亲快70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父亲的个头大,有时候想帮他翻个身都费劲。”宋庆丰的小儿子小宋告诉记者,父母还是老观念,想在家养老,不愿意去养老院。没法子,只能请保姆来照顾父亲,而小宋开出了每个月5000元的价格也很难请来合适的保姆。
 
“那段时间特别愁得慌,我们家人也就只能照顾个饮食、排解大小便等,但是没学过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也不敢轻易按摩。”小宋说,他曾查过相关资料,对于失能尤其是半失能老人,如果日常辅以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按摩方法,能抑制身体机能的进一步恶化,防止其他并发症发生,还能达到恢复身体机能的功效。
 
去年,青岛市推行为全市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进行费用补贴,其中半失能老人每月45小时,失能老人每月60小时。“我们家也是困难家庭,父亲的情况经评定为半失能,因此专业服务人员平均每天可以上门服务1.5个小时,这部分费用不需要我们出。如果需要延长服务时间,则需要自己补上相应的费用。”小宋说,每天有了专业人员登门为老人提供洗浴、康复、打扫卫生、聊天等服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
 
分析:存监管死角,需探索更有效的渠道
 
过去都是子女在家照顾老人,但是自从青岛市建立起一批定点机构,有一批专业人员可以上门提供养老服务后,居家养老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居家养老青岛市主要通过接受定点社区医疗机构登门提供的“家护”进行专业护理。目前接受这一护理的全市已经有近2万人。
 
此外,青岛也在探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护理的思路。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鼓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为实行日间托管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普通的康复、护理服务。
 
“但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老人可能还不知道有这种政策,必须依靠政府、社区帮忙贯彻宣传;还有护工服务是否到位,相关部门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目前更多的是靠人员自律和电话回访,但是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服务效果不到位、时长不够、规定服务内容与实际服务内容不相符等情况。特别是针对独居老人,监管更容易出现死角。随着选择这种方式的人越来越多,肯定还需要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渠道。”市养老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道。
 
■机构养老:
 
服务到位,生活充实很热闹
 
说到选择住养老院,家住市北区水清沟街道金沙路社区的王玉琴并非自愿。她今年82岁了,膝下没有子女,一直和老伴两个人相互依靠,但是几年前,老伴走了,剩下王玉琴一个人,一下把她逼进了孤单的边缘。“以前还有个人说说话,打发下时间,但是剩自己一个人后,一下子觉得特别闪得慌,甚至都觉得撑不下去了。”王玉琴的这种孤单甚至绝望是一般人没有办法体会的,街道、社区也曾有志愿者邀请王玉琴一起参加活动热闹一下,但是活动毕竟是一时的。
 
去年年底,王玉琴摔了一跤引发了脑出血住进了医院,王玉琴的姐妹们一直守在床边照顾她,社区党员、志愿者们也经常来探望王玉琴,“我一个人没人照顾他们也不放心,但他们一直来照顾我我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病好了后我就到养老院办理入住手续了。”现在,王玉琴已经在福彩四方老年公寓住了约半年的时间,她坦言自己还挺喜欢养老院的生活的。
 
“早上起来后有护理员带着我们活动,到了吃饭点儿就有人准备好饭菜了,下午睡觉的时候他们还把床给铺好,卫生都打扫好了,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平时想学个唱歌、跳舞还都有人教,每周定时都有医务人员来给我们检查身体……”王玉琴觉得在养老院的生活非常充实,最重要的是这么多老人聚在一起也比较热闹、有话聊,心灵上不会有那么多空虚感。
 
分析:不同养老院服务参差不齐
 
想住进养老院享受全方位的服务,并非那么容易,首先要选择一家合适的养老院。王华春是王玉琴以前的邻居,他告诉记者,“我之前也想和老伴一起住养老院,但是考察了几家,有些条件确实不错的一个月3000多块钱,价位稍微有点高。看了一些价格低的养老院,又感觉居住、服务、医疗条件不到位,所以很难选择。”
 
就算有些老人和子女负担得起每月3000多元的开支,也不一定能住进一些优质养老院。好的养老院毕竟养老床位数量有限,不可能所有的老人都有机会住进去,因此必须要排号才行。王玉琴入住该养老院的时候也是排了好几个月的队才住上。
 
民办养老院因为自己负担房租、水电、饮食、医疗等一切开支,资金上往往有些“捉襟见肘”。“养老院虽然有床位补贴,但多数钱都用来交房租、购买食品等,想再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医疗等服务也很难。而且民营养老院的服务差异化很大。”一位民营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现在岛城公办养老院能达到90%以上的入住率,一些优质民办养老院也能达到八九成的入住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院的入住率只能达到三四成,甚至更低。
 
■社区养老:
 
早去晚回
 
环境熟悉离家近
 
相比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似乎更介于二者之间,适合一些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也更能满足不少老人“在家附近养老”的心理需求。
 
今年84岁的季文馨家住在宁夏路附近,她有两个女儿在日本定居,丈夫去世后,有段时间她特别消沉,女儿让她去日本养老,但她怎么也不愿意。季文馨觉得自己身体尚可,没有必要到养老院让一群人服侍着,而且住在养老院,回家的机会就更少了。
 
2013年,在社区的推荐下,季文馨找到了离家不远就建在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的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对这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环境非常满意,“这里有专业的老师每天带着老年人学画画、书法、唱歌、跳舞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不同的项目,不同时期还有编织、剪纸等特色项目,每天的内容都很新颖,而且还能提供娱乐休息饮食等基本功能,完全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季文馨告诉记者,在这里不仅有社区的老朋友,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让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旁边就有社区门诊,有专业的医疗人员为老人们提供医护服务。
 
季文馨直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满足了我所有的晚年需求,让我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两年来,她几乎每天都来幸福中心,如果哪天有事儿没能来,她心里就跟少了些什么似的!
 
分析:
 
专业度不够
 
需引入社会力量运营
 
社区养老也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年人,八大湖幸福中心的负责人纪云波说,“来这儿的老人几乎都是能自理的老人,因为每天要上午来幸福中心,下午到了五六点再回家,一般是自己步行过来,也有的是子女接送,就像上学上班一样。”
 
另外,日间照料中心的成长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2011年前后,市北区即墨路街道7个社区先后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各方面硬件设施配备也比较齐全,然而不少中心运行了一阵后不得不关门了。热河路社区书记邱继红告诉记者,因为当时照料中心设有配餐、休息、娱乐等项目,都是由社区居委会来运营,而居委会一共就5名工作人员,根本忙不过来。
 
“今年,市北区民政局牵线搭桥,为照料中心引进了社会力量,开起了市北e家养老院热河路社区服务站,这里有了专业社工照顾,老人能享受到餐饮、娱乐、休息、理疗等服务,这可比以前委托社区居委会管理专业多啦!”邱继红感叹道。
 
青岛市养老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但在日间照料中心蓬勃发展的背后,还有部分照料中心依旧隐藏着人手不足、资金缺乏、护理不够专业、志愿者数量少等问题,而这也是要逐步改变的。”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