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青岛建筑工地节后复工缺人近一半 90后更是难寻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9-03-14 08:50

原标题:记者观察〡青岛建筑工地节后复工缺人近一半 90后更是难寻

出了正月,岛城建筑工地开始密集复工。与往年一样,今年的“用工荒”依旧严重,成为盘旋在建筑企业头上的“紧箍咒”。面对招工困局,岛城企业各出奇招,加薪、“暖心”、强管理、发挥科技力量,多措并举化解用工难题。

复工项目缺人近一半

正月十五之后,青岛建设集团人力资源经理程瑞锋又开始了艰苦的“找人”之旅,这已经成为他连续多年的“保留节目”。

青岛建设集团是我市一家颇具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仅在青岛市,承揽的施工项目就有二十多个。为这些项目配上合适的人手是程瑞锋的主要工作,然而,这并不容易。

“这几年,建筑工人越来越难找,今年尤其厉害。目前,我们在青岛的项目已经开工了10个,正常状况需要工人800-1000人,结果到3月上旬,只配上了不到500人,差了近一半。”这让程瑞锋很心急,他不得不加大力度寻找建筑工人,一方面主动出击,到劳动力输出地现场找人,一方面则积极协调其他省份的分公司,跨省调人。

劳动力紧缺并非个别遭遇,而是建筑企业的普遍状况。一家外地入青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后和夏收、秋收时节是建筑业用工最为紧张的时候,企业基本都会出现三四成以上的用工缺口,给正常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比用工短缺更可怕的是年轻人的匮乏。由于工作时间长、现场条件差、劳动强度高、上升空间有限等原因,建筑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低,以至于施工现场主力都是60后、70后,还有少部分80后,在其他领域已占主流的90后员工可谓凤毛麟角。

“我管理的项目有施工人员200人,85后、90后的不到10个!一线建筑工人真是后继无人!”中建三局的一位管理人员向记者表示。

这样的感叹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也发出过!今年1月,第八届全国建筑企业经营和劳务管理经验交流会在我市举行。会上,王铁宏透露,当前,我国建筑业一线用工平均年龄已到45岁,建筑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加薪、“暖心”留工人

用工的短缺让建筑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通过增加薪水、改善生活条件的方式尽最大可能留住工人、吸引工人。

加薪是有效的手段。据了解,节后复工,各企业都会给工人开出高薪,加薪20%已是平均水平。受此影响,劳务成本在项目建安成本中的中占比已经超过三分之一,而这一数字在十年前仅仅为20%。

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重点内容。在基础的四人间、双人间、空调、暖气之外,为工人提供心灵关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连续举办多年的建设公司“小候鸟”驿站就是典型代表。通过企业出资让孩子暑假来青岛与父母团聚的方式,中铁建工、青岛一建、中建联合等企业更好的凝聚了工人。

用工成本的增加则需要企业优化管理予以消化。“什么是最出效益?安全的施工和过硬的质量最出效益。第一次干这个活要100元,出了问题修得时候可能就要500元,要想降低成本,一定要把这两点抓好,保证工期,减少投诉返工!”青岛建设集团总裁助理姜维刚告诉记者,认准这一点,企业尽最大可能强化安全、质量管理,从总部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项目部,一方面加强日常监管,另一方面提高对工人的培训力度,从最初的一月两培训,提升至一月四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质量意识。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必不可少,电子签到、远程监控、设备危险预警装置等先进设备已经出现在我市不少工地上。

建筑业转型发展提速

建筑业用工荒愈演愈烈的背后是人口红利的消失,要想彻底破解这一难题,只有依靠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青岛的建筑企业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瞄准装配式建筑和数字化建造技术,他们正在发力探索。

日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2018年,我市有4家企业通过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公示,连同2017年入围的9家企业,全市已有13家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总产能可供16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使用。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发力建设这些基地表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将对全市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这样点评。

数字化建造也正风起云涌的发展。BIM的广泛应用就是最好的代表。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我市主要的建筑企业都组建了专门的BIM部门,主动在工程建设中引入BIM应用。这些部门一是体量大,很多团队都超过了10个人,二是重实用,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一线,工程背景深厚,能够切实将BIM与施工相结合,扎实的推动了项目建设。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崔武)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