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0月11日讯 秋收时节,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一片金黄,灿烂的稻穗随风飞舞。这片荒废多年的盐碱地种出了水稻。这也意味着,以城阳为代表的滨海小流域盐碱地也可变成良田。
5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建立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
城阳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加速度。该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突出创新引领、实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着力体现在青岛市率先走在前列中再创辉煌的“城阳担当”,以“阳光城阳”建设为总抓手,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为支撑,以盐碱地改良等大项目抓手,全面开启智慧农业4.0时代,土壤改良化、土地数字化、农业智慧化,将科技成果转化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城阳样板”。
青岛农科院赵爱鸿副院长、青岛农业大学韩仲志教授、东营农科院娄金华院长和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王志春研究员等七名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这边种植的水稻材料1803进行测评,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里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现场测评小组对该材料分3个地块取样,经测量、收割、脱粒、称重、去杂、水分测定等多道工序,专家组将所有数据汇总计算出亩产量。综合计算出编号为1083的水稻材料亩产261.39Kg/亩,标志着耐盐碱水稻在这边盐碱地上试种取得初步的成功,下一步技术团队将在区试和生产性试验上继续尝试,早日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据青岛市城阳区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陈超介绍,能在这里种出水稻已经是突破性的进展了,该项目一期开工计划1000亩,主要包括数字展厅、实验种植田等内容,是城阳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产业举措,未来还将探索发展都市田园综合体,打造新型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十里桃源、万亩稻香”的美丽田园。
城阳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位于桃源河畔。一条桃源河,曾是王林庄社区的骄傲。河水沿岸土壤肥沃,既种蔬菜又种水稻,水稻结穗很好,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50年代解决了不少人的生计,远近的村子都很羡慕他们。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场自然灾害,海水顺着河流倒灌进了已经抽穗的稻田,海水过了三四天才退去,即将收获的水稻就这样被泡死、稻穗被捂烂。又因为连年干旱,田里的盐分一直排不出去,富集在表面,原来种庄稼的耕地,就这样变成了“春天地碱白茫茫,夏天地涝水汪汪,秋天十种九不收,冬天地冻硬如钢”的盐碱地。
去年11月份,城阳上马街道与袁隆平海水稻团队——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达成合作,计划开发这块荒废多年的盐碱地,种植改造之前这边的土壤pH值在8.1左右,全盐含量达到5.3‰以上,属于中度盐碱地,只有在沿河周边生长一些芦苇,春天干旱少雨土壤表面白茫茫一片,踩上去硬邦邦的,夏天雨季因地势较低容易引起水倒灌及黏土特性造成水汪汪一片。
在测定了桃源河两岸的土壤养分、盐碱度等指标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挑选了适合桃源河的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并采用“四维改良法”将盐度控制在6‰以下,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改良盐碱地。
据悉,就在这片稻田旁边,城阳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所已基本完成主体的建设,这是以土地为核心依托华为公司的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4.0样板,正在助力区域万亩盐碱地改良成为十里桃源、万亩稻香的田野。在此基础上,城阳区正在进行智慧农业云建设项目,包括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存储分析系统、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自动农机设备作业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在内的云平台。未来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
中国15亿亩盐碱地中,其中约2至3亿亩具备改造为农田的潜力。袁隆平青岛海水稻团队由一粒稻种,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亿亩荒滩变粮仓,在国内外带动万亿级产业,从品种研发选育到推动盐碱地改良成套解决方案,在荒废的盐碱地上实现“中国芯、中国技、中国粮、中国梦”,为我国以及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信网全媒体记者 杜杲燃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