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蛟龙”号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即墨发布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8-01-15 12:39

近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青岛市共有9项成果获奖,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深度作业: 11次深潜超过了6500米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米、高3.4米、载员3人、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可以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自由行动。 

2013年至今,“蛟龙”号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太平洋海沟深渊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等六大海区深潜,乘坐“蛟龙”号下潜者达300多人次。 

“蛟龙”号大深度作业能力人所皆知,海试时曾经深潜7062米海底,创造了世界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统计显示,“蛟龙”号在试验性应用阶段的下潜,17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其中11次超过6500米。大洋38航次中,“蛟龙”号曾在2000米海山区5天4潜,在6000米深渊区5天3潜。 

高精度定点作业: “海底捞针”显真功夫

高精度定点作业能力,是“蛟龙”号的又一个独门秘技。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将一年前留在6300米海底的Gas-tight采水器(气密性保压序列采水器)找到并回收,使“大海捞针”变为现实。 

记者了解到,“蛟龙”号100潜次和128潜次,“蛟龙”号也曾成功在西南印度洋和西北印度洋热液区,搜寻并回收了此前布放的微生物富集罐等作业工具。对多种类型的科学仪器精准布放、搜寻及回收,充分证明了蛟龙号高精度定位及其定点作业能力。 

精准悬停作业: 测量379.7℃热液温度

“蛟龙”号的高精度定点悬停作业能力不容小觑。实习潜航员陈云赛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进行的128潜次中,独立担任主驾驶。他告诉记者,除了回收此前布放的微生物富集罐,还领略了“蛟龙”号的悬停作业能力。测量热液喷口流体时,“蛟龙”号要将高温探针插入热液口停留5分钟,期间“蛟龙”号轻轻搭靠在烟囱壁上或保持悬浮状态。这次调查,成功测得热液喷口流体温度,其中最高温度达275℃,同时取得多种珍贵样品和数据。 

“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和西北印度洋热液区复杂地形总共完成24次有效下潜,实现了对海底11米高黑烟囱顶部、直径5厘米喷口内379.7℃热液的保压取样和连续温度测量,充分验证了其高精度定点悬停能力。 

水声通讯: 数据传输正确率超90% 

载人潜水器能否与水面上的母船及时取得联系,关系到潜水器和下潜人员的安全,水声通讯能力是一次成功下潜的关键因素,而“蛟龙”号有着先进的水声通讯能力。“蛟龙”号配备的高速水声通讯系统工作稳定,潜水器与母船“向阳红09”船之间数据、语音和图像传输正确率超过90%,为现场指挥部实时掌握潜水器水下工作状态,保障潜水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地貌探测: 观察到大面积硫化物烟囱群

进行微地貌探测,是“蛟龙”号具备的另一种能力。 “蛟龙”号配备的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东太平洋结核勘探区、采薇海山区、龙旂热液区、卧蚕热液区等区域的海底微地形地貌数据。在125潜次中,“蛟龙”号不仅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获取了一些珍贵的硫化物样品和生物样品,而且获取了海底热液弥散流侧扫瀑布图,首次实现了对水体中热液烟囱弥散流的探测。 

青岛获奖的9项成果

科技进步一等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

技术发明二等奖

●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

●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

●低发散角半导体光子晶体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

●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

●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

●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

●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