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青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省居首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bbjz    发布时间:2017-03-21 08:36

五年城镇化历程——

2012年开展新一轮镇域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

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2个

新建农村住房2.7万套

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

2013年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

开工建设102个新型农村社区和201个现代农业园区

2014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炉

2015年青岛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2016年累计开工建设集聚类社区443个,建成社区235个,12.1万户农户、

34.1万农民搬进设施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

累计开工农业类园区700多个,32万社区居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53%,列山东省第一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人口市民化、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小城镇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迈出新步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指出,要乘势而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积极寻标对标,扎实推进城镇化试点,进一步振兴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繁荣城乡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12年,青岛开展新一轮镇域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2个,新建农村住房2.7万套,城镇化率达到69%左右;2013年,开展了小城市培育试点,开工建设102个新型农村社区和201个现代农业园区;2014年,《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炉;2015年,青岛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53%,列山东省第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青岛城镇化站在了新高度、走出了新姿态。与此同时,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青岛加快推进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南北统筹、重点领域改革的统筹等,推动青岛县域经济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规划引领城镇功能升级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规划之初便坚持全域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增强城镇化内生动力,坚持基础先行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管理创新提升城镇社会治理水平。

系统规划,提升品位。青岛适时出台《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多组团、山海田园生态型”大都市区,并对稳步推进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后,青岛乘势而为,出台《青岛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将试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户籍、土地、产权、投融资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基本实现一体化,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示范”。

此外,《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到2030年,青岛市域范围内6056个农村居民点,将发展形成城镇社区510个、农村新型社区578个、特色村290个。《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意见》指出,将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城镇化发展的新平台,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5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融合的特色小镇。

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青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我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展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评估小组对我市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试点工作‘理念先进、规划先行、系统推进、效果较好’。”市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特色小镇”次第绽放

中小城镇是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也是优化城市体系的战略关键。青岛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的要求,开展了特色小镇建设试点。目前,已建成海青“茶园小镇”、张家楼“油画小镇”、大泽山“葡萄小镇”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带动了小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特色小镇建设的青岛经验。

平度市大泽山镇以大泽山葡萄品牌为依托,将山水特色、葡萄产业及历史人文等元素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总投资3500万元的“大泽·记忆综合展示中心”开工,对特色建筑及周边景观打造提升;投资1300万元,对大泽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实施拓宽改造长约8公里进山旅游公路以及4公里步行登山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亿元打造响山仙果村项目,打造集农业观光、林果采摘、农俗体验、农庄民宿、市民菜园、田园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度假公园。”大泽山镇党委书记官祥斌介绍。

“合作社一期投资400多万元,已开发100亩,建设种植大棚30亩,种植火龙果近2万棵,是目前西海岸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采摘期间,平均日客流量数百人,日均收入过万元。”在黄岛区张家楼镇鸿森林农业合作社,其负责人徐炳霞切身感受到了“油画小镇”建设给生态旅游产业带来的生机。据了解,“油画小镇”张家楼连续举办多届的国际蓝莓节和世界蓝莓大会,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11万人次;达尼文化产业园的文化旅游项目,年游客量达10余万。

根据青岛市《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意见》,我市特色小镇建设采用高标准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景区保护,合理规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其中,省市级特色小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已取得了良好开局,除李哥庄镇入选国家特色小镇外,城阳区棘洪滩动车小镇、胶州市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即墨市蓝村跨境电商小镇、平度市大泽山葡萄旅游古镇、莱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我市还着力拓宽城镇化投融资渠道。“将设立总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的青岛市PPP发展基金,支持城乡重点项目建设。到2017年底,我市设立的老城区企业搬迁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将分别达到600亿元、250亿元、120亿元。”市城乡建设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房子美了,待遇高了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

解决好“住得好”的问题,让市民在城镇生活更舒适、更便利,提高城镇宜居幸福程度。“楼房盖得很漂亮,天然气、壁挂炉、太阳能、电暖炕都配齐了,不花钱就能住上新楼房。”即墨市刘家庄镇天宫院社区70岁的贾兰香,去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后乐得合不拢嘴。老人高兴地说:“社区也给入了养老保险,孩子就在附近的工业园上班挣钱,现在什么心事也没有,有空就和老姐妹们去扭扭秧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开工建设集聚类社区443个,建成社区235个,12.1万户农户、34.1万农民搬进了配套有暖气、燃气、文化广场、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农村新型社区。引进企业参与社区园区建设,累计开工农业类园区700多个,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32万社区居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同时,在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化过程中,更加尊重历史、传承文脉、顺应自然,坚决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

解决好“进得来”的问题,充分体现身份公平、待遇公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结合我市全域统筹和城镇化进程,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城乡一体就业创业政策的通知》等,通过政策调控,全市城乡劳动者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就业创业政策。用人单位统一为农民工缴纳“五险”,我市农民工社保进入与城镇职工“一体化”时代。同时,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了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补齐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短板。我市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教育发展规划、财政保障范畴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3%。全市98%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蓝图在前,持续发力。沿着《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描绘的路线,瞄准“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十三五”发展目标,青岛的新型城镇化正在阔步前行,一幅壮丽的城镇化图景正在次第呈现。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