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青岛弟子追忆梅葆玖:台上一丝不苟 台下温良和蔼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bbjz    发布时间:2016-04-26 08:23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京剧传人、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于24日11时44分在京逝世,享年82岁。 作为梅家后人,梅葆玖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梅派京剧艺术,同时也和其父一样积极实践京剧的革新。如今大师虽撒手人间,但梅派未绝、遍地开花,青岛京剧院三位弟子追忆了与梅葆玖大师接触时的点滴印象,虽细节缤纷,但整体印象却出奇一致——“低调、谦和,如同自家老人”。这位台上一丝不苟、台下温良和蔼的艺术家,虽然走完了八十二载人生路,但其做戏做人的精气神,却依然鲜活地存于戏迷们的心中。
 
对弟子呵护备至叮嘱“学戏先要学做人”
 
青岛京剧院青衣演员张瑛最初见到梅葆玖本人,是在1981年上海市举办的首届梅训班“梅兰芳艺术训练班”上,她作为青岛唯一一个到此学习的演员,心情兴奋而紧张。当时梅葆玖向学员们亲授《生死恨》、《霸王别姬》、《宇宙锋》等梅派名剧,一段一段剖析,讲得细致非常,一如梅葆玖在舞台上一贯的严谨;因为演出繁忙,梅葆玖奔波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但仍不辞劳累,对学生有问必答。感于此, 同学们对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格外珍惜,虽是头一次来上海,但连出去玩的心都没有,一头扎在戏里乾坤中。
 
而授课之外,梅葆玖则是一个贴心的长辈,对学生呵护备至。张瑛回忆,“最后的汇报演出前,梅老师给我们买来了清心丸,叮嘱我们要保护好嗓子;上海天气温差大,托师娘给我们每人都买了毛衣——梅老师的心特别细。”
 
“这份师徒情谊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断过。”只要是学生提出想要梅派名剧的剧本,梅葆玖就亲自抄写给学生寄来;想要听唱腔细末,梅葆玖就自己唱一段并将其做成录音带给学生邮去。“80年代初录音带也不好找,梅老师却愿意为学生事无巨细地提供帮助,这让我非常感动。”
 
梅葆玖一生痴戏,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学生传授心得的机会。“有一年我去上海,师父拉我去见他的琴师搭档姜凤山,他一边开着车一边说戏,非常高兴、忘我;有时演出结束,他也拉着我们去吃夜宵,一天忙碌,仍不停地说戏。”2006年,梅先生还莅临青岛京剧院为张瑛举办了拜师仪式。梅葆玖当时还幽默地说:“张瑛终于想起了这个欠了十几年的拜师仪式。”
 
想起1987年在天津大剧院内,自己与老师梅葆玖同台献艺的场景,张瑛仍然历历在目;斯人已去,张瑛对梅葆玖的叮嘱牢记于心,“老师常说,做戏先要做人,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用一生去体悟。”
 
有光环无架子逝世前仍尝试京剧改革
 
除了张瑛外,青岛京剧院青年演员王馨仪、王梓依也于去年拜师梅葆玖,院内称她们为“三枝梅”。虽然与张瑛相比,王馨仪、王梓依与大师的接触并不算多,但却是刻骨铭心。
 
“头一次去梅老师家里,心里也忐忑,但一见本人,却发现他虽然气场十足,但毫无架子,就像自己家里的爷爷一样。”王馨仪说,梅葆玖为人特谦虚,还对她说“我应该向你们年轻人学习”;之后看了王馨仪的剧照扮相,梅葆玖还进行细致的品评——鬓角有那些问题、整体有哪些疏漏......毫无应付委蛇之感。
 
收了这俩新学生后,梅葆玖还特意来到青岛看她们的彩排;彩排之后,还叮嘱俩人“趁年轻体力好,要多演一些文武兼备的戏,扩宽自己的戏路子。”梅葆玖一直强调“戏比天大”,一部新戏要反复打磨,才配得上见观众。
 
王馨仪透露,梅葆玖先生近几年虽然身体不好,但仍为京剧的创新改革绞尽脑汁,“比如他参与创编的《大唐贵妃》就将西方交响乐加入了进来,整体气势非常恢弘;就在前不久,老师还想着将这部戏带到美国去,没想到现在就听到他辞世的噩耗。”王馨仪说。
 
青岛京剧院副院长张克岱表示,之前通过与梅葆玖的几次接触,才理解所谓的“大师”并非只是技艺上的高超,“在舞台上有那么高的艺术造诣,私底下却是那么的接地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返璞归真——艺术愈高,人愈朴质。”张克岱回忆,梅葆玖见面总是主动招呼大家,有什么事总是先听取别人的建议,让与他接触的每个人感到舒服,这正是为人为艺的至高境界。
 
实际上,梅葆玖与青岛的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回忆说,1952年8月,梅兰芳率梅兰芳剧团再次来到平度路上的“永安大戏院”演出,此次演出从当年的8月19日一直持续到9月16日,并造成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而其幼子梅葆玖也与1952年的演出中登台亮相,单独唱了一出《玉堂春》,可以看作梅葆玖在青岛的首秀。
 
而据青岛京剧院负责人回忆,梅葆玖在青岛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在2006年。当时他压轴京剧国粹名家名段名唱专场演出,又在青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人犹忆1952年的演出盛况。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