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青岛唯一临终护理院揭秘 儿女多缺乏尽孝知识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5-04-02 09:19

    对于很多人来说,死亡是一个不愿触及的话题。然而有那么一群人却要经常直面死亡,他们就是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员们。清明节前,记者来到岛城唯一一家专业临终护理院—— 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进行了采访,12年里,通过精心照顾和治疗,他们帮助1300多位老人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面对死亡他们也曾有恐惧,但是随着对生命的认知,现在已经能够坦然面对。
 
    心声  有些家属想尽孝但方法却无知
 
    谭美青坦言,临终护理还存在很多压力,其中很多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带给他们的无奈甚至大于死亡带来的痛苦。
 
    有很多老人随着疾病、衰老,身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尤其是消化功能已经很差了,护理院会按照老人的需求为其准备食物,例如有助于消化的五谷杂粮等。“但有时候家属看到我们制定的食谱,以为我们是为了省钱。”谭美青无奈地称,一些家属带来许多肉、蛋、鱼虾等食物拼命喂给老人,这无疑给老人的身体增加了许多负担。“我们进行劝说有家属就反驳:‘我们是尽孝心,老人日子不多了,还能不给他们吃点好的?’”
 
   “我们提倡孝心,但拒绝无知的尽孝方法。”谭美青说,“现在很多人学习对孩子的胎教、早教、启蒙课程,却没有一门课是教‘当父母老了,子女该怎么做’的。如果以后设立这样的课程,我非常愿意去教授这些知识。”谭美青说。
 
    照顾  对失能老人“事无巨细”
 
    3月29日,刚下火车的谭美青院长急忙赶到市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她记挂着190位老人。从2003年和22名离岗的厂医姐妹们一同创办这家临终关怀机构后,越来越多的事情让她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除了院里的工作,还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编写养老护理教材、制作远程教育课程、培训护理人才等等。
 
    但谭美青仍然坚持在一线为老人服务。3月30日,记者刚来到护理院,就看见谭美青正和四五名员工一起帮助一位老人排便。“这样的事情很普通,我们每个员工都会做。”谭美青说,很多连家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员工们都亲力亲为。
 
    据介绍,在这里入住的老人很多都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思维也不清晰。记者看到,每一位老人的床头都有一张卡片,除了标明姓名、性别、年龄外,还写着入院日期、护理级别、特殊事项(病种)、饮食等。饮食方面分得比较细,大类主要有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软食、治疗饮食、普通饮食,可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谭美青说,照顾这些失能老人就是要做到“事无巨细”。
 
    挑战  面对死亡曾不敢进门
 
    该护理院每年都要送走100多位老人,建院12年来已经送走了1300多名老人,甚至有时一天就要送走好几位。一夜之间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对于人的心理和身体,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很多职工都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辞职。
 
   “在这里老人去世是常有之事,我们比一般人更接近生老病死,一点一点看着生命的消逝,也更能体会面对死亡的滋味。”副院长赵芳告诉记者,第一次得知自己照顾的老人去世时,她不敢进门,不敢去看空荡荡的床单,不敢去回忆和老人度过的时光,甚至晚上一闭上眼就想到老人的模样,心揪得睡不着。
 
    在护理院居住的老人八成以上都患有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剩余的平均生命周期在七八个月左右,住进来一周之内就离开的情况也不少。一位护理员告诉记者,“每次有老人离世,大家的心情都特别低落,有时候我们就跟着哭一场,一整天楼道里都静悄悄的,安静得让人压抑。”有时候家属在场或者旁边有其他老人,为了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他们只能躲在厕所里偷偷流泪。
 
    状态  “员工们都非常阳光”
 
    据介绍,该院护理员有80多人,绝大多数都工作了5年以上,工作10年以上的也有三分之一。员工们都能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能坦然面对老人的死亡。“在这种环境下,大家也更加珍惜生命,想通过自己的付出,为老人、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谭美青说。
 
    “每个人都会死,我们做的工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帮助老人们从容安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护理院的李主任说,“每逢老人离开我们都很痛苦,但是我们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为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走完最后一程,我们心里也很坦然、很高兴,觉得幸亏有了我们,才让老人更加安详地走完人生,因此我们的员工都非常阳光。”
 
   病例  入院两年病情稳定了
 
    在众多临终老人当中,程仲弟是比较幸运的一个。2013年,当时65岁的程仲弟因为前期突发脑溢血,导致消化道出血一直高烧不退,当时在市立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几乎把所有能用的药都用遍了,但是老人持续高烧没有起色,医护人员也建议家属不要再住院了。“医生的意思是治疗下去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以考虑准备后事了。”程仲弟的妻子宁玉琴说。
 
    “我当时也特别纠结要不要转到临终护理院里,因为护理院的医疗条件、设备不如大医院,但是在医院里治不好,开销又特别大。”宁玉琴说,自己最终决定将程仲弟转到这家护理院。
 
    赵芳解释称,“我们采取的是对症治疗,老人出现炎症我们就做抗炎治疗,通过支持疗法,可以减轻老人的痛苦,还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没想到,从2013年到现在,程仲弟病情已经稳定了。“胃管也拔除了,能吃一些糊糊了,我们知道他不可能治好病,现在他有些意识、能吃饭,我们就很知足了。”宁玉琴说。
 
    思考  “死亡教育”有必要加强
 
    “其实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要面对死亡,当面对死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子女可以和老人达成共识,等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就可以按照商量好的去做。”谭美青说,如何选择最好是由病人自己决定。而在中国,很多人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但是回避不等于问题不存在。
 
    “现在关于‘死亡教育’的内容还很缺失,其实死亡是一种常态化的事情,加强‘死亡教育’太有必要了,政府、社会各方面都应该行动起来。”谭美青说。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