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定保障房三年规划 今年配售配租8000多套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刘兰星 徐常青 发布时间:2015-01-05 14:11
“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就了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由此,“房子”这一家的外部载体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高企的房价下,通过商品房来解决住房困难几无可能,然而,完善的保障房建设与分配体系让这份“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住房,牵挂着多少人的生活梦想,而今,越来越多的青岛家庭,尤其是生活困难家庭,因有了保障房,而能够快乐着、期盼着、安享幸福。
辗转居无定所 借宿“蜗居”团结户
昨日,记者乘电梯走进李沧区海岸华府1号楼502户,一室一厨一卫,虽然房屋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功能齐全。 “多亏政府分了这套50平方米的公租房,让我这把年纪还有安身之所。 ”78岁的老人孙清兰感慨地说。
孙清兰,1937年生人,老伴已过世,全家已是四世同堂,她所有的牵挂都放在膝下这一群儿女的身上。住了半辈子旧村子的平房,过了十多年搬来搬去的“漂泊”生活,孙清兰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安心静养在带电梯的暖气房里。
2000年以前,孙清兰老两口和小儿子一家人住在老沧口营子村,三间平房,四十多平方米,房子不大,一家人相互照应,倒也觉得日子过得舒心。 “2000年营子村拆迁改造,那时候是集资买房。一平方米的房子,村里出1100元,自己掏476元,算算总账,钱有点紧,所以就选择了一次性领2万元安置费,自己租房住。 ”说起当年的选择,现在的孙清兰还是有点后悔,“那时候觉得攒两年钱再买个大点的房子,谁知道房价噌噌地涨,越拖越买不上。 ”
一晃过了两三年四处租房的日子,孙清兰好不容易沾儿子的光,搬进碱厂宿舍的“团结户”。 “两家共用一个厕所,做饭没有厨房,就在阳台上。房子建筑面积一共才17平方米,住着挤。 ”孙清兰说,幸亏房子在一楼,儿子怕她住得委屈,又在院里盖了一间小屋,“我把卧室就安院里这一间,总算能放开床和家具,冬天冷夏天热,但总算有个安身地。 ”
不过,即便这样的“蜗居”,这些年孙清兰也一直担着心事。 “眼瞅着孙子当兵要回家了,娶媳妇生孩子都要用房,小儿子为了不让我受屈,准备自己出去租房,把他的房子腾出来给孙子。我这个当老的,能不心疼么? ”
申请到公租房 老人住进新大楼
有一次,孙清兰跟老邻居念叨起这个事儿,老邻居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你这个条件可以申请公租房啊。 ”2012年,孙清兰手里攥着公租房申请资格证明时,心里还有点七上八下。 2014年3月21日,当她在“李沧区沔阳路1号海岸华府公共租赁住房第一批摇号结果公示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时,这颗悬了多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记者在孙清兰申请的公租房里看到,这是一个建筑面积43平方米的套一房,“一个月345元的租金,再加上电梯费也才400元,现在一个月有2550元退休费,我一个人住,钱够花。 ”孙清兰说,这套房不仅有电梯、暖气的配套,厨房中的排油烟机、打火灶也是一应俱全。“卫生间连刷子都配齐了,我就搬了一点家具,买了个大彩电就住进来了。 ”
孙清兰是第一批搬进海岸华府公租房的住户,去年4月10日拿到钥匙,两天后她已经坐在新家的床头了。以前住在小儿子的宿舍,老人根本不敢置办啥东西,就怕搬家。现在好了,喜欢养鱼、养花的她,专门拾掇了一个架子,把“宝贝”都摆在上面。 “你试试我这个暖气,烫手,家里一直20℃,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 ”跟记者聊天时,孙清兰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感谢政府,现在的日子真是好了,这房子住得真舒心! ”
一家三代受惠保障房解安居忧
孙清兰的好日子得益于公租房的建设加快,在她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受惠于保障房建设的其实不止她一人。
“我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跟保障房有缘。 ”孙清兰告诉记者,“老大家孙子生了一对龙凤胎,他们一家四口申请的经适房;老二申请的廉价房,去年也搬进去了;小儿子申请的经适房,离我一条马路远,照顾我很方便。 ”一提起家里的这几套保障房,孙清兰由衷地感到高兴,“幸亏政府给我们把房子解决了,现在觉得心里真热乎。 ”如今,孙清兰和孩子们都住有所居,她居无定所漂泊的日子一下子过得舒坦了。老人说,小儿子申请的华泰小区经济适用房就在海岸华府对面,隔三差五的,儿子媳妇就来看看她,给她送好吃的。每个周末,小儿子还会接她去家里跟其他几个孩子团聚,看着孩子们现在都不为房子发愁,她觉得自己也越活越开心,越活越年轻。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