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名家 > 文化 >

崂山民间故事入国家非遗名录

来源:民网    作者:掌上崂山    发布时间:2015-01-22 16:42
    
    
 
    在崂山区市民文化中心见到了精神矍铄的张崇纲,老人一聊起崂山民间故事,一下子来了兴致。“我出生在张家下庄,作为家里的长孙,两个老奶奶和奶奶格外疼我,她们经常给我讲故事,要是哭的时候,听到奶奶给我讲故事,我就不哭了。”老人笑着说,当时因为家里穷,1948年高小毕业后,他回家种地,因为太喜欢听故事,歇息的时候都会跑到别人的农田里听大人讲故事。时间长了,张崇纲也会讲故事,成了远近闻名的“故事篓子”。
 
    “长大了之后,听的故事越来越多,我就想要是能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以后的孩子都知道就好了。”带着这个梦想,张崇纲就有了初步整理崂山民间故事的想法。1958年,张崇纲在崂山《跃进报》上公开发表处女诗《青壮老年学文化》,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农民诗人,先后在全国43家报刊、32家出版社发表诗歌、歌词700多篇,1960年还被山东省授予劳动模范。
 
    带病进山搜集故事
 
    后来,张崇纲被调进文化部门工作,“崂山县以前唯一搜集整理过崂山民间故事,并曾在报刊上发表过3篇,共计不足3000字。我觉得这个工作应该坚持下去,后来我就带队开始了这个搜集整理工作。”1986年10月份的一天,张崇纲带病领着采风队员到沟崖村去采风,中午吃饭时,因距驻地10多里地,往返费时间长,采风队10多个人从村代销店里买了一包青岛饼干,走到村东边的一条清亮亮的小河边,坐在河边石头上,咬一口饼干,捧一把河水吃起来。昨天谈起这个经历时,张崇纲难以忘记当时一位女队员的抱怨:“凭着在家暖和的热炕头不住,好汤热饭不吃,却跑到这深山老林里,就着河水吃饼干?”当时,张崇纲就着河水吞下一块饼干后说:“这项工作可不是一般工作,是上下五千年的万年大计,若不现在趁着那些能说会唱的 ‘故事篓子’、‘民歌能手’还健在,从他们口中把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故事、民歌歌谣、民间谚语采录下来,将来,随着那些能说会唱的老人逝去,到那时,就是拿座金山银山也买不回来了……”从1980年到1992年10月的13年时间,张崇纲带领“崂山民间文学采风队”,先后26次进山下乡采风,走了一万五千多公里路,走访了崂山县13个公社、412个山村,采访了2000多名老人,共计搜集到5500个崂山民间故事。
 
    35年终圆少年梦
 
    记者采访得知,当年为了搜集整理《神水泉》,老人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跑遍了晓望、雕龙嘴村,请七八位老人讲故事才整理完毕。“这还不算是时间长的,当年为了整理于七的故事,我从1979年开始听,一直听到了1988年,才整理完一万两千字的文字。”1993年,张崇纲把搜集来的崂山民间故事整理出版了1227篇、320万字的《崂山民间故事全集》。2008年6月14日,崂山民间故事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挽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突出贡献者,张崇纲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
 
    相关链接
 
    崂山区文化局局长王保生说,2000年、2008年、2011年,崂山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3年,以崂山区行政区域为核心区域的省级崂山道教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省文化厅正式认定。目前,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螳螂拳3项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道教武术等4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子口庙会、沟崖高跷等8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老人的传说、崂山茶道等41项被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昨天,木船制造技术、崂山古法榨油、地瓜酒酿造、凉粉加工、金钩海米、樱桃酒酿造等6个区级非遗项目,获得了崂山区5000元的奖励。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