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名家 >

为买心仪作品不惜卖房 独家揭秘青岛书画江湖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21-07-30 11:10

“爷爷买,孙子卖。”一句民间俗语,道尽收藏奥秘。

如今,书画等艺术品收藏逐渐褪去神秘的光环,正在进入寻常百姓家,书画市场也由此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书画交易中重要的一环,不少画廊老板本身就是有故事的人。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从草根到大咖,他们的从业经历跌宕起伏,他们眼中的书画市场风云变幻,无疑都是一部部精彩迭出的“江湖大片”。

门外汉晋级资深策展人

6月27日,李沧区黑龙江路1688创意产业园内,一家名为蚨第雅美术馆的画廊蛰居在园区一角。推门而入,里面别有洞天,墙上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展厅、画室、书房、私人小酒吧等一应俱全。平日里,馆内顾客不多,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成了书画藏家们的聚集地。让人颇为诧异的是,这家美术馆的“操盘手”王振淇是一名80后。

一到节假日,蚨第雅美术馆就成了书画藏家们的聚集地。

脸上永远挂着微笑,37岁的王振淇是个“自来熟”,无论见了谁,马上就能打开话匣子,天南海北地“嗨聊”起来。

“来的都是客,买不买货不要紧,先交个朋友。”王振淇说道,随后发出爽朗的笑声。

王振淇是四川泸州人,2007年从郑州一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到济南的一家企业工作了几个月。那年10月,他只身来到青岛,“接管”了市南区一家设在酒店内的美术馆。

最初,王振淇对书画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在大学期间选修过西方艺术。好在他的哥哥在济南经营书画,可以经常“指点迷津”。尽管如此,王振淇初到青岛时,还是尝到了创业的艰辛。

“那时人生地不熟,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资源。一些书画作者甚至怀疑,这个年纪轻轻的外地娃,是否真的懂书画。”王振淇笑称。

所幸,王振淇咬牙坚持了下来。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振淇结识了一家银行的负责人,给他的美术馆带来了转机。

彼时,这家银行正在发力私人银行业务,准备邀请部分VIP客户在青岛举行一场交流会。为了丰富活动内容,银行方面想同期举行书画鉴赏会。得知银行方面邀请的客户多达上百人,有的甚至是资产上亿的富豪,王振淇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遇。他连夜筹划,不到三天就提交了一个“齐白石师生艺术展”的策划案。

机会就这样扑面而来。“当时,主办方预留的时间很短,我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交流会期间向与会贵宾们介绍收藏知识和书画鉴赏常识,由此结识了不少资产丰厚的成功人士,收获了一批稳定的客源。”王振淇说。

由此,他借势出击,与青岛地区的多家地产商进行跨界合作,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逐渐打开。如今,王振淇不仅早已变身资深策展人,还成为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书画门外汉,再到如痴如醉,王振淇每天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王振淇(中)每天沉浸书画之中,乐此不疲。

来青岛的这些年,王振淇也看到了不少同行关门退市。“做书画生意,就得不断地走出去交流,这些年我经常参加拍卖会,看到了太多的名家作品。这种收获,靠死守着一个店的传统做法,是换不来的。”

饭店大厨转型画廊老板

相比之下,刘晓刚的入行经历更加特别。干过厨师,种过苗木,还曾出国打过洋工,开过中餐馆。最终,他选择了回国开画廊。

刘晓刚(左一)在自己的画廊里。

46岁的刘晓刚是城阳人,高中毕业后做了一名厨师。有了一定积累后,他当起了小老板,倒腾过苗木,承包过绿化工程。2003年,刘晓刚和亲戚一起去了捷克,在那里开起中餐馆。一晃十年过去,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果断地放下一切,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其实,早在上中学期间,刘晓刚就对书画充满了兴趣。回国后,看到书画市场火爆的行情,他正好顺势干起“自己喜欢的事情”,义无反顾地进入了书画行业。2013年,刘晓刚的九州美术馆在城阳一家市场开张了。

7月17日,刘晓刚的美术馆里,记者看到墙上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但价格并不是很高,便宜的只有几千元,多数在一万元左右。对于这个定位,他有自己的考虑。“如今的书画市场水太深了,顾客一不留神就会交学费。”他说,经过反复比较后,没有去碰那些古画,而是将自己的主打产品锁定为现代书画家作品。“这些画家就在我们身边,真伪比较好判断。”

青岛九州美术馆的合作书画家主要是谢添、石寒、宋生罗等几位名家。画廊里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创作区,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等。书画家们只要有时间,会隔三差五驻店现场创作。

在很多人印象中,书画作品的消费者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从刘晓刚接触的客户来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70后、80后、90后正在成为书画消费的主力群体。他们对售价1万元左右的字画兴趣比较大,有的甚至一次出手购买一大批作品。”他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画廊,刘晓刚申请了多个账号,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书画新品。有一次,一位福建的90后网友在某平台上看到作品后添加了他的微信,接着就转来16000元,要求购买两幅作品。这样的经历让刘晓刚意识到,年轻一代正在逐渐成为书画市场的消费主力。

刘晓刚还发现,与线下市场不同的是,网上书画交易正日益受到众多买家的追捧。去年,他曾组织了一批书画作者试水直播带货,因价格比较低,销量还不错。眼下,他正在打算寻找更多的画家合作,把网上业务做起来。

作为画廊老板,刘晓刚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为书画家们做好服务,让他们不为琐碎的事情所累,专心投入到书画创作中。2019年,他组织了4位书画名家到捷克举行画展,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所带作品在当地被抢购一空。

靠着卖字画在青安下家

在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的眼中,青岛是他人生中的福地。一方面,来到青岛后,折磨他多年的病痛逐渐消除。另一方面,他在这里打拼多年,开启了崭新的“书画人生”。

在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右)的眼中,青岛是他人生中的福地。

侯廷玄的老家在临沂。19岁那年,他到当地一家建材企业打工,仅干了两个月,就因承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工作环境,患上了湿热症,不得不从厂子里辞职,回村当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

19岁到29岁,原本是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但对侯廷玄来说却是“苦难的十年”。被病痛反复折磨的他,每个月都要感冒发烧好几回,医生曾断言他照此发展下去活不了多久。由于住院的费用太高,家里也拿不出钱来看病,他就边看书边给自己“诊治”。侯廷玄称,为了给自己治病,他阅读了大量医书。那段岁月,因为长期被病痛折磨,行走都不太方便的侯廷玄爱上了写字画画。2001年,29岁的侯廷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陕西书法家的作品后,慕名奔赴西安拜师学艺。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下,他正式推开了书画的大门。

遗憾的是,在西安仅仅停留了3个多月,侯廷玄就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匆匆结束学习,辗转来到青岛闯荡,下了汽车,全身上下只剩50元现金。

刚来青岛的那段时间,由于找不到落脚点,侯廷玄曾在一家医院里“借宿”好几天。后来在好心人的指点下,他来到青岛大学附近摆起了地摊。比较幸运的是,从西安带来的一批剪纸,被一位大学老师以270元的价格全部买走,他用这笔钱交了房租,总算找到了落脚之处。

有了住处,侯廷玄没有去找工作,干脆在大学附近支起了摊,一边卖从西安批发过来的剪纸,一边现写现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到了农历正月里,他就去赶糖球会,“最多曾一天卖了7000多元的书法。”

慢慢有了积蓄,侯廷玄在延安二路附近开了家店,既卖书画也接装裱的活。几年后,他终于挤进了昌乐路文化市场,开起了古今缘画廊。他的店里,主要卖本土知名书画家的作品。

进入书画行业后,侯廷玄潜心研究发现,不少名家虽然名声在外,但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真实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时,一些名家的作品甚至几十元一张就能买到。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从2005年到2009年,侯廷玄每周都要去一次济南,拜访书法泰斗魏启后,同时从他那里购买一些书画。侯廷玄一般去一次就能购买一两万元的作品。老先生去世,其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一下涨了十倍多。

当时,侯廷玄还注意到了青岛书画名家张杰三,便隔三差五登门拜访求字。老先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书法孜孜不倦的追求令人动容。老先生去世后,其作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也呈数倍增长。侯廷玄手里的书画作品很快成了抢手货。

侯廷玄说,靠着这几位老先生的作品,让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在青岛实现了买房安家梦。不仅如此,他还帮两个弟弟在临沂分别开起了化妆品店和便利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曾经拿着白条转手就赚

7月24日,在昌乐路上的古今缘画廊,来自日照五莲的郑先生一行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买走了三幅名家书画作品。然而,画廊老板侯廷玄却显得十分淡定,“只是开了个张而已,现在的成交量和价格,和前些年简直没法比。”

在众多“卖画人”看来,前些年书画市场的火爆,与如今略显“冷清”的行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几年,只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书画家,作品在市场上都能供不应求,根本就不愁销路。”九州美术馆馆长刘晓刚回忆,五六年前,市场行情最为火爆的时候,买字画的人一般都不会去细看作品的优劣,而且基本上都是提前付款,等待交付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等上一年也是常有的事。而现在,买家越来越理性,一般都要见到作品才肯付款。

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回忆,在市场行情好的那几年,只要能拿到画家写的条子,比如一幅售价200万的字画,不管什么时候能交货,出门加价20万就有人主动过来收购这“白条”。那时,很多书画作品价格一路水涨船高,“短短几年的时间,有的名家作品从5000元一平尺涨到了5万元一平尺,甚至更高的价格,涨幅之大令人咂舌。”青岛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说。

价格一路猛涨,有人从中大赚一笔。王振淇说,十多年前,省内一位书画爱好者花了三四十万元购买了一位北京名家的数幅作品。当时,这位画家的作品每平尺仅售2000元。到2014年左右,该名家的作品已经涨到十多万元一平尺。该买家光靠这批藏品,就能净赚上千万元。

“今非昔比,我认识的一位画家,原来一幅作品能卖四五十万,如今降到了十多万,还没大有人买。”王振淇说,经历了过山车般行情的青岛书画市场正在逐渐回归理性。现在的市场,到了真正考验书画家作品真实水平的时期,部分经不起检验的书画作品有价无市,“半月不开张”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在九州美术馆馆长刘晓刚看来,当前市场对书画的需求依然有较大空间。他介绍,自己认识一位城阳当地的70后地产老板,对来自北京的书画名家宋生罗的作品一见倾心。去年底,得知宋生罗的作品正在青岛展出,这位老板专程赶来参观。最后,他拿出了一套100平方米、市场价160多万元的房子,置换了宋生罗的60多幅作品。目前,房子已经交付,作品将在两年内完成。

放大镜下甄别书画真伪

书画市场水到底有多深?一位研究者曾撰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假画充斥、真伪莫辨,甚至很多时候假画堂而皇之地被公开拍卖。”

据媒体报道,2018年,公安部指挥破获了一起特大制贩假冒名家书画案,一大批署名为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等名家的赝品被查获,这些赝品甚至还混进拍卖行。一幅署名李可染的山水画,2013年曾在北京拍出5000多万元天价,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就是一幅假画。

九州美术馆负责人刘晓刚说,他在书画市场上打拼多年,也见到了各种江湖套路。

有一次,一个陌生男子提着一袋子字画来到刘晓刚的店里交易。他仔细看了看,男子带来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幅作品的落款是一位青岛名家。“当时,卖家提出用这批作品置换我店里的一幅画。”一番讨价还价后,刘晓刚同意拿一幅售价4000多元的作品交换,但对方嫌价格太低,转身离开了。过了不久,那名男子拿着字画再次来到店里,表示只要给2000元现金就卖。这顿时让刘晓刚起了疑心,由此基本断定该作品是赝品。后来,听说那批字画还是被人当成真品收走了。

刘晓刚说,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有时会有人拿着一大摞“古字画”来到店里,称是传世家藏,想捐出来做公益,卖多少钱都无所谓,让他看着开个价。可刘晓刚仔细一看,这些所谓的“名作”破绽百出,造假水平十分低劣。

古今缘画廊创始人侯廷玄坦言,书画市场上的假货太多,一不留神就会上当,这也是他为何只经营本土书画名家作品的主要原因。就是本土书画名家,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赝品也会随之出现。面对各种仿冒手段,不得不常常拿出放大镜来仔细甄别。

青岛蚨第雅美术馆馆长王振淇认为,古往今来,赝品书画人人喊打,这也一直是不少藏家们绕不开的一道坎,他自己也目睹过一些藏家遇到的血泪教训。“很多画家在创作时,一般都没有外人在场,有的时候遇到造假手段高明的赝品,即使是他们身边的人,也有可能看走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磨练中,画廊老板们对如何鉴别书画真伪分别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心法”。

王振淇说,多数情况下,他会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书画作品时,多找几个书画爱好者和行家进行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判断,通过多方求证,书画到底是真是假一般都能看得出来。对于已故书画名家的作品,他会联系那些专门研究该作者书画作品的研究会等专业机构,以及作者的弟子、家人等,进行多方求证。对于在世的书画家,那就更简单了,“一般只要给他们寄去作品的照片,对方就能判断真伪。”

刘晓刚说,根据他的观察,随着技艺的进步,很多书画名家在不同时期,其创作风格也是有细微差别的,有的在钤印方式上也有变化。只要善于细致揣摩,总能端详出赝品中的猫腻。

侯廷玄的感受是,如今的书画造假水平在不断提高,有的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令人防不胜防。也正是因为入过坑,让他逐渐摸索出看卷轴、观起笔落笔等鉴别真假的一整套“心法”。他认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总有蛛丝马迹能让赝品现出原形。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