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消费 > 财经 >

市场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举报年超百万件 有人年举报四千多起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9-09-06 08:31

      恶意举报、敲诈勒索商家牟利的“职业索赔”现象值得关注。9月3日,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主办,市场监管部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职业索赔”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且“职业索赔人”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监察投诉等权利,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据前述研讨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为名发起的“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职业索赔”逐渐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的特征和趋势。

  据一位与会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有“职业索赔人”因对市场监管部门处理结果不满,在深圳针对同一问题累计提起13起行政复议、26起行政诉讼案件,导致160余位执法、司法人员为其服务,耗时575天。在杭州,有“职业索赔人”在一年内发起的职业投诉举报竟多达4280起。

  澎湃新闻注意到,针对上述现象,中央层面曾在3个月内两次发布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对“职业索赔”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今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从净化市场秩序的角度,针对电商的‘职业索赔’行为,几乎没有任何正面作用。”浙江省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监办主任吕国威介绍说,“职业索赔”群体的“吃相”非常难看,已经从过去敲诈威胁商家发展到了威胁执法人员,“有职业索赔人一天发起了120多次行政复议,在办公楼对面承包20多间出租房,采取到局长办公室堵门、拦车等方式。”

  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总裁助理肖水贤指出,职业索赔群体的组织性非常强,有组织、有策略、有教案,还有律师与公关团队,自成一体。在公安机关打击的一些案件中,一些大学生和中西部地区的村民都被裹挟参与,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化、量级大、社会动员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认为,“职业索赔”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泛滥,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家对法律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一些‘职业索赔人’伪造证据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利用恶意投诉举报为自己牟利,显然偏离了立法本意和保护消费者的初衷,问题反而得不到解决。”

  针对如何遏制“职业索赔”的问题,来自天津、浙江、河北、山西等地的基层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认为应该从立法的层面,加强相关法律条文的修改,从源头治理。

  吕国威则建议,除了推动法律条款的修订完善,也需要社会各界对 “职业索赔”行为有更加统一明确的认识,为政策“落地”提供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创新性制度设计。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