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走进厨房、储藏间,察看学生餐营养搭配和食品安全。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上思政课,看到总书记走进来,齐声向习爷爷问好。总书记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
9月17日上午,湖南长沙。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了近30年的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盘玖仁没有想到,能有机会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提出“十四五”规划建议。
当天,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
总书记说:“昨天我去看了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学校里有教学楼、宿舍和食堂,营养午餐是免费的,孩子们很开朗,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普及化的问题,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又突出出来。‘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
罗霄山脉,百丈岭下,湘粤赣三省交界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老人的塑像,塑像无声讲述着“半条被子”鱼水情深的故事。不远的地方,就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所在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勉励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广大基层教师,落实好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
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人多了,孩子们越来越阳光自信,基层教师待遇保障推进得更扎实有力,老师们更幸福、更有干劲了。来到第一片小学,老师们笑容满面。
退休之年,赶上了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
早晨7点整,嘹亮的号角声响起,寂静的山村“醒”了过来。这是第一片小学孩子们的起床号,也是朱向荣准备出门的提醒。
几十年来,朱向荣几乎每天都是这个时间出门,去学校上班。在这里工作这么久,学校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家里距离学校的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但花甲之年的朱向荣每天都会特意绕着学校外围多走上几圈,多看看学校的草木砖瓦,多听听孩子们的笑声、读书声。
“学校建于1945年,起初是一片四合院,新建后才有了现今的教学楼……”朱向荣介绍道。
“从1980年开始在村里教书,一晃就是40年。早些年工资不高,主要靠老伴种田养殖贴补家用。学校老师少,事情多,也是老伴一个人在家忙前忙后。”日子好起来,是2014年。那一年,工资每月上涨2000多元。临近退休,扣除各项保险、住房公积金和职业年金后,拿到手的工资已超过5000元,这还不算各种津贴。朱向荣回忆:“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这几年发了年度绩效奖,一年比一年高!”
“还有更让朱老师开心的嘞!”从县城赶来的汝城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周新华说:政府出台了资深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政策,在乡村学校从教累计满30年的男教师、满25年的女教师,且申报当年年底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申报时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目前还是中级职称、符合评审条件标准的教师,将直接认定为基层高级教师。
“退休之年,赶上了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朱向荣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总书记对广大基层教师特别关心,从工资到社保、医疗等,都关心到了,让我心里暖暖的!”
“十三五”以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受益教师数量不断增加,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全国有1012个非连片特困地区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广大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
培训、成长、进步,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获得心灵上的富足
这段时间,第一片小学校长朱细芬每天的安排都是满满的。以前慢声慢语的她,连语速都快了许多。
“我们学校是一座乡村学校,规模不大,教师数量不多,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我们,让我们开心又激动!有了总书记的鼓励,我们更要下决心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朱细芬告诉记者,总书记来过后,关心学校的人多了,给学校捐赠设备、设施的人多起来,来结对子、送温暖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2020年12月9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的十几位老师带着100多名学生来到汝城,与第一片小学的师生们开展交流教学活动。
活动一结束,朱细芬就要往长沙赶,参加第二天开班的湖南省第二届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研修班。
“期待很久了,这是国培计划2020年的项目”,朱细芬指着培训课表说,“想听这门课,关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办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还想听这门课,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变革;这门课也好,聚焦教学质量——着力校本研修的教师队伍建设……”
一说起去学习、上课,这位已有十多年教龄的女校长,有着热切的期待。
这样的培训,各地乡村教师都会参加。近年来,通过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送教下乡、访名校培训等方式,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稳定感,也需要个人成长的获得感。”朱细芬望向远处几位今年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轻语道:“培训、成长、进步,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获得心灵上的富足。”
有了安心工作、幸福生活的地方
对于李亚东和朱细芬夫妇来说,第一片小学的一砖一瓦,他们都倾注了感情。
夫妻俩刚从邻校调来时,学校只有4名教师、1栋教学楼,旁边的住宿楼还不通水,电路也有问题,只能下班后赶回原来工作的学校住。那边条件也不好,是在学校堆放书本杂物的杂物房里。“刚工作那几年,条件更苦,窗户漏风,晚上睡的是几根架子支起的木板。不能洗澡,上厕所只能跑出去很远。”丈夫李亚东回忆。
这几年,各地改善教师住房条件,落实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周转房建设,李亚东对此深有感触。第一片小学,条件一点点变好了。校园校舍连续3年提质改造,原本高低不平的操场平整了,宿舍楼通了水、电,教室也有了直饮水,楼内建了卫生间、装了热水器,如厕、洗澡的问题逐渐解决。如今,一家3口住在学校宿舍,“有了安心工作、幸福生活的地方。”李亚东表示。
下午,薄雾散开,阳光暖暖的。孩子们在学校里跳起了民族竹竿舞,伴随着有节奏的竹竿敲击声,记者走出第一片小学,耳边萦绕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以及李亚东和朱细芬的一番话:
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嘱咐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这让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关键是老师,老师们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下,乡村的教育才大有希望……
离开第一片小学,再赶到200多公里外的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山间寒意正浓。
副校长盘玖仁回忆起2020年9月17日,他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时的场景,心情仍十分激动:“我是土生土长的塔山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教书近30年了,见证了我们这里教育的进步变化。”
2020年秋,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办公楼上方都增加了雨棚,改变了以往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境况;教室里新装了电子白板,可以联网播放多媒体课件。老师们说,上课更方便了,同学们说,课件更丰富了。
盘玖仁说,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化——“老师们的精神头更足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更深入、信念更坚定了!”
(人民日报记者 杜若原 赵婀娜 吴 月)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