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青岛海水稻亩产高达600公斤 预计3年后上餐桌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bbjz    发布时间:2017-09-29 08:51

原标题: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昨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地测产 效果超预期 海水稻预计3年后上餐桌

\

“这个结果很满意,可以打‘优秀’,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昨天下午,在湖南长沙出席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研究与利用成果评价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过视频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海水稻试验田收割现场连线,听取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结果后高兴地说。昨天下午,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和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专家表示,测产结果超出预期。

50亩海水稻迎来收获季

昨天下午,来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单位的30多名从事海水稻、盐碱地改良等研究方向的专家,分组前往白泥地和即墨金口实地进行测产。由于与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的鉴定工作在时间上冲突,当天的收割测产袁隆平不能现场参加。

记者来到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4月份立项,5月份插秧,现在陆续进入收获季。”即发集团工会副主席梁珍涛说,这里的盐碱地达万余亩,因为缺少淡水,加上土壤盐碱度高,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几乎荒废。在此之前,即发集团主动与市农委对接,积极引进海水稻项目。目前试验区种植海水稻50亩,分成三个区域,已陆续进入收获季。

其中两个区域种植水稻天隆优619,分为土壤改良区和非改良区;还有一个耐盐碱水稻综合实验区,种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个不同品种的水稻。其中处于倒伏状的是一片没有使用土壤改良剂,而其北侧的这片稻田使用了土壤改良剂。此次评测内容包括,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稻田与空白田的产量对比、增产效果对比,以及两种田块水稻的倒伏性、株高等。

收割机进场机械化作业

与李沧区白泥地试验区不同,金口镇试验田中的水稻是长在货真价实的盐碱地上,这里是大面积推广海水稻的试种基地,为此专门准备了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收割机入场前,专家们首先对收割机机舱进行检测,以确定舱内是否有遗留,防止测产结果出现偏差。 “每块地分三次收割,每次收割约200平方米,共600平方米。”研发人员说。

每一片区域的水稻植株高低、颜色、倒伏状态都不一样,现场,专家们对水稻的株高、倒伏程度、收割面积等数据进行了现场测量,并详细记录。下午3时,一阵机械轰鸣声中,收割机正式进场。随着机械的运转,稻粒和秸秆瞬间分离,收割完一块区域后,工作人员将稻粒进行装袋,并在每一个袋子上写上编号。收集起来的稻粒还要经过水分检测、去除杂质、称重后,再通过一个固定公式,才能测算出亩产的最终结果。

现场测产结果超出预期

在人们的期待中,下午5时,测算结果出来了,专家们现场公布。专家称,当天共取了三个区域的样品,计算平均值。结果显示,经过改良的水稻田亩产391公斤,没有改良剂的水稻田亩产327公斤,使用土壤改良剂后,亩产增加64公斤,增产19%,超过预期。另外专家们还选择了一个水稻品种超优千号进行测产,结果为亩产714公斤。

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呢?专家称,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目的是对水稻防病,增强防倒伏性,提高产量。这次测产,主要是检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增产的效果。这片试验田的土壤盐碱度为千分之三,从目前的结果看,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对于低盐碱地的土壤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盐度千分之六试验田内测评

昨天下午3时,位于李沧区的白泥地公园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海水稻试验田收割正式开始,同时也在这里举行了耐盐碱水稻材料评测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江苏农科院、湖南农科院、青岛农科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山东水稻所、湖南农大、扬州大学等科研机构从事耐盐碱水稻及作物栽培研究等方面的10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白泥地研发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现,并从中评测出耐盐碱度高,性状表现优秀的“好苗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白泥地公园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海水稻试验田共有10多块地,全部种满了各品种的稻谷,当天的评测在8号试验田内进行,目测这个试验田内的水稻成熟度较好,多数稻穗已经泛黄。 “观察试验田我们就能明显发现,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在耐盐水稻实验田里的水稻从外表看颜值不高,很多水稻叶子的末梢有一些卷曲发黄,水稻穗子也不大,稀稀拉拉的,盐害重不重,叶子就是很好的指标。”现场参加测评的专家介绍。

“不少水稻材料在灌浆期就已经枯死了,还有的材料不能结实,或者结实率很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育种工程师杨红燕介绍,结合前期的调研和现场耐盐碱水稻材料的表现,首先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通过盐度计,看到目前这块田的灌溉用水盐度是已经达到了6‰,专家组随后挑选了4个品种进行评测。

最高亩产620.95公斤很“优秀”

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专家经过现场会后获得一致结果。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刘世平教授现场连线远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说:“经现场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测得结果为yc0045亩产量是620.95公斤,yc0082亩产量是547.72公斤,yc107亩产量是490.47公斤,yc0143亩产量是438.14公斤,评测结果远超预期产量。 ”

“这个结果很满意,可以打‘优秀’,今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明年选2个不同区域的大田种植再观察表现。 ”袁隆平在现场视频连线中说。

“我们预期是每亩产量300公斤,现在每亩最高产量620多公斤,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刘世平教授表示,目前这个最高的数据和淡水稻产量基本持平,每亩在600-650公斤之间。同时,他表示,此次耐盐碱水稻收割只是进行测产,不能说是丰收。

海水稻预计3年后上餐桌

“所收割上来的材料还要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筛选出最强、最好的耐盐碱品种进行下一步的杂交或者分子育种研究。”据工作人员介绍,耐盐碱水稻研发历时4年,经过1162次田间实验,获得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达3万多份,同时协同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收集耐盐碱水稻材料,今年共试种300多份耐盐碱水稻材料。在这300份水稻材料中,仅有几份材料表现良好,淘汰率高达95%。编号为45的材料和82的材料,已经抽穗结实,并已到了成熟期,而这边编号201的材料却表现出枯黄、穗小。专家称,耐盐度测试是对耐盐种质潜力开发研究的重要依据。

海水稻什么时候能到老百姓的餐桌?杨红燕表示,今年10月收获第一代海水稻杂交种子后,育种专家将带到海南三亚的育秧基地进行扩繁、杂交,明年3月收获后,再带回青岛继续杂交。 “海水稻进行杂交8代后,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品系。每年可进行两到三代的杂交实验,也就是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品种需要经过大约3年时间。”杨红燕说,目前,这些性状相对稳定的海水稻种子已在辽宁、江苏等全国21个片区进行区试。

海水稻长在海里吗?咸吗?

海水稻其实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处处长王克响介绍,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海边滩涂生长,是在“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但海水稻生长的地方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

虽然海水稻暂时还不能生长在海水里,但我国有大量的海滩和内陆盐碱地,这里将是海水稻的用武之地。据了解,我国目前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王克响说,海水的含盐度为3.3%-3.5%,目前中心培育的海水稻用0.3%-0.6%调制海水灌溉,随着“海水稻”研究的继续推进,期待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

海水稻吃起来味道如何?“首先肯定的是不咸,其次有很多品种的口感也很好。”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邹丹丹说,他们试种很多种海水稻材料 (未正式审定成为正式品种前称之为材料),它们有的耐盐碱性好,有的口感好,有的抗虫害好,研究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杂交等手段集取各家之长,优中选优,最终选择培育出优质的海水稻品种。

海水稻在绿色、营养等方面,还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专家们介绍,首先从品质上看,由于盐碱地中微量元素较高,海水稻矿物质含量比普通稻要高;其次是“海水稻”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很少会患普通稻的病虫害,基本不需要农药。

未来2.8亿亩盐碱地可利用

袁隆平院士说:“未来,当城市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人可能吃不上中国人自己的米。而中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还没有种上庄稼,要把它利用起来,我们讲的是实干,要有目标,不要害怕失败。 ”

今年9月,袁隆平在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发表了 《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他在前述论坛中曾介绍,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亚洲有3.2亿公顷,占全球的1/3以上,而中国有1亿公顷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他表示,将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对于有公众担心大规模推广“海水稻”会占用滩涂湿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称,“我国的沿海滩涂有3500万亩,但我们的目标聚焦在内陆盐碱地,沿海滩涂会根据国家滩涂湿地保护有关要求进行开发,这个不是重点。 ”“确切地说,应该是阶段性成果验收。 ”张国栋说,当天的耐盐碱水稻收割只是进行测产,不能说是丰收。

目前,中国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其中近3亿亩可以进行改造利用。研发团队计划在5到8年内在全国推广1亿亩耐盐碱水稻种植,如果按照亩产400公斤计算,收获后产量将相当于2016年全国水稻总产量的19%。

袁隆平与海水稻和青岛结缘

从2012年起,已是80多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没有选择退休,而是把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耐盐碱水稻的研发上。

2016年10月1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现身,并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标志着由他领衔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户青岛。研发中心设立于青岛市李沧区院士港16号楼,计划在胶州湾北部白泥地公园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和相关实验室设施设备,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远期项目投资规划将超过20亿元。

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在3年之内,研发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2017年4月播种,当年秋天收获,让青岛市民第二年秋天就可以品尝上海水稻。而袁隆平院士本人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在青岛做海水稻研究。

今年5月7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青岛国际院士港举行,袁隆平“挂帅”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对外透露:位于胶州湾畔白泥地公园的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已播种147份海水稻,开始进行耐盐碱水稻筛选,其中,具有高产、优质、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的“619稻”已到插秧时节,预计今年11月,第一代海水稻面世。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目标是在三年内打造耐盐碱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设立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遗传工程不育系杂交水稻技术和稻米品质与食味研究三个研发方向。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孙启孟 王涛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