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以来,获得了上百个国家的支持,和超过60个国家签订了相关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何会得到如此多的国家响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项倡议符合各国、地区发展的根本利益,为当下经济全球化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也因此成为引领全球化发展的大国。
日前,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一带一路”规划,全面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内容明确提出了青岛在国家战略下的使命与担当,主打海洋经济的这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回溯历史,青岛拥有千年“一带一路”的传承,着眼当下,青岛是国家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城市、“一带一路”的支点型城市,面对未来,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那么青岛圆梦的王牌又是什么?哪些区市将成为城市的国家战略先行军?哪些因素将决定青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揭开“一带一路”的青岛历史传承
2000年前,亚欧大陆上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精神代代相传,是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在1600年前,东晋的高僧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赴古印度寻求真经,10年之后沿海上丝绸之路,途径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南海、台湾海峡,最终北上登陆青岛,归国后写成《佛国记》,留下了关于“一带一路”的珍贵历史印记。
时间拨至公元623年,唐朝在青岛胶州湾北岸设立板桥镇,开启了我国与东北亚国家海上贸易的大门,“海上丝绸之路”北线从这里起航;到了宋朝,又在此设置了北方唯一具有海关职能的“市舶司”,随后板桥镇发展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希霍芬陆续出版的《中国》一书,提出了“丝绸之路”的表述,指出青岛胶州湾是“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
进入21世纪,悠久的历史终得以延续。2013年,习大大接连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引起世界众多国家的响应。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走向世界,逐步成为世界最强音,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
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升国际合作、加强全球治理的一套“中国方案”应运而生。
随着中央正式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给予地理位置优越、历史底蕴深厚的青岛重要发展机遇。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上海、天津、深圳、青岛、三亚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头堡。青岛积极寻找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进一步打造成为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的“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对此,青岛近年来针对性布局,决战未来的“王牌”逐渐浮出水面。
国家战略下的“青岛作为”
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地理位置,青岛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基础,凭借独有的区域、产业、科技优势,傲视群雄。下面透过公开数据,揭开青岛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支点作用。
优越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
青岛拥有近海海域8445平方公里,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长711公里,胶州湾、董家口、鳌山湾等是优良天然港址,拥有“山、海、城、文、商”有机结合的旅游资源优势。青岛地理位置优越,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与大连、天津相邻,南与连云港、上海相接,向西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有利于加强与国内外经济联系与合作。
青岛港区拥有丰富的建设深水港的资源,与深水航道相接,航道水深达12.3m-21m,仅胶州湾区域就可建设百个深水泊位。在上海正在建设的大小洋山深水港建成之前,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中还没有一个码头水深可与前湾港相比。
海洋经济领军城市发展
青岛作为蓝色经济的领军城市。据官方数据显示,到2016年,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大关,达到25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
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560亿元,同比增长15.3%;占海洋经济比重62%,拉动海洋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
青岛港
海洋渔业方面,在册远洋渔企,2013年仅有1家,2016年达到了31家。远洋渔船,2013年仅有10艘,2016年发展壮大到了171艘;滨海旅游大项目的相继建成和邮轮经济的崛起,在不断地丰富着青岛海洋旅游的业态,2016年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9%,居各行业之首。
海洋设备制造业方面,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引领下,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海洋设备制造业稳步推进,去年实现增加值428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7%,居第二位。
同时,青岛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多点开花,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302亿元,同比增长11.7%,占海洋经济比重12%,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9.3%。
海洋科技优势明显
2013年底,青岛获批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该实验室积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建成多个功能实验室;统筹“蛟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1号”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海洋科考装置与船舶,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大型科考船队与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发起大洋钻探船建设计划;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启动实施了“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汇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
继海洋国家实验室后,青岛在2014年又获批全国唯一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从而在国家战略层面为下一步我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该中心已建成8个专业领域分中心并投入运营。海洋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2016年全市海洋技术交易额12.31亿元,同比增长184.9%。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青岛获批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接轨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在培育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青岛聚焦海洋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建设哈工程科技园、“海洋U+”、明月海藻科技和海生灵创客邦等十多家海洋领域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水下机器人、海洋大数据、海洋工程装备等方面,孵化培育了一批涉海领域科技型企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岛仍需从多领域发力
可以说,2016年的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17年,青岛迎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全新的城市空间战略为青岛融入“一带一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青岛在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的同时,仍需在基建、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实现巩固和提升。
海洋之核:“一谷两区”
近年来,青岛全力打造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三大功能平台,强力推进重点载体建设。“一谷两区”重点区域建设展现新形象,对海洋经济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据初步核算,2016年“一谷两区”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近四成,成为青岛海洋经济的新引擎。
青岛重点打造的这三大功能平台成功实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平台、科研力量的集聚,在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的背后,离不开蓝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的强大支撑。未来这三大区域的发展对青岛加强资源吸聚能力,强化中转枢纽和产业引领功能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
从“一带一路”沿途辐射范围来看,涉及数十个国家,青岛作为支点型城市,需要解决对基础设施高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青岛重点发力城市港口的建设,海上运输能力稳居全国前列。2016年,青岛港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全球第七,创造历史。同时经营绩效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青岛港在集装箱方面全年增开集装箱新航线20条,取得业绩在全国港口首屈一指。值得一提的是“王牌”董家口港区,包括摩科瑞通用码头、45万吨原油码头等6个码头10个泊位正式投产,新增通过能力4500多万吨。
此外,青岛港在干散货方面,40万吨大矿船靠泊占进入国内大船总数的70%,混矿业务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在液体散货方面,以山东地炼进口原油资质许可为契机,吸引新国际大贸易商、国内大公司落户青岛,液体散货吞吐量保持两位数强劲增长,占山东口岸地炼进口油市场份额的一半。
对外贸易
关于青岛的对外贸易发展,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曾这样说道:“济南全市的实际到账外资额还不如青岛的一个黄岛区”。从侧面肯定了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果。
从区位来看,青岛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向西可经新亚欧大陆桥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五国,向东可通达东北亚地区,青岛港连接着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00个港口。从先发优势看,青岛是国家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从经贸往来看,青岛已经和沿线7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
履行国家战略,青岛任重道远从上述领域发展来看,青岛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展示了青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决心,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观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未来必将掀起对经济中心等功能的新一轮争夺,更加直接、跨洲际的区域竞争格局也将形成。
借助海上通道,以青岛为代表的中国沿海新兴城市将与日本、新加坡、印度、欧盟等所属的城市展开更为直接的竞争。这对未来全力迈向国际化的青岛将是极大的考验。
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青岛势必将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济、贸易合作,资源、要素将加快城市国际化的进程。尽管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自主创新环境与能力面临诸多挑战,但自身国际化程度国内领先,优质要素资源集聚,综合性竞争力突出等优势将成为青岛持续融入“一带一路”的资本,青岛只有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才能为自身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