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打造“青岛制造”升级版 解读李群的“作战计划”

来源:凤凰青岛    作者:本网记者    发布时间:2017-03-11 08:43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有“底蕴”、有“块头”、有“品质”的青岛制造业是重要的本土优势。2016年,青岛GDP跻身“万亿俱乐部”行列,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5%,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97%。青岛GDP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第7位,但工业增加值第3,中国名牌数量、品牌企业数量,却是同类城市第一位。

去年,新华社报道组来青解码青岛的制造业,这样评价: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的激情一页,从青岛制造的底气,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

围绕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3月9日,我市召开“青岛制造”推进大会,如何坚守制造业这个“根基”不动摇,打造“青岛制造”升级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绘出“作战图”。

△3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等观摩人员参观海尔空调互联工厂,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介绍了海尔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

△3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带领160人观摩团参观海信智能工厂,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介绍了海信宽带智能工厂等基本情况。

坚守一个“根基”:

坚守制造业这个青岛经济的“根基”不动摇

制造业是新常态下青岛经济稳中求进的“主支撑”

制造业是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青岛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平台”

制造业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主力军”

△3月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来到中车四方,听取相关负责人有关“智能制造”的情况介绍。

把握五个内涵:

准确把握“青岛制造”的内涵

1、专注为“道”

专注,是“青岛制造”的独特气质。许多企业执着于制造业,始终把做优做强主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凝神专一,深耕细作,即便在虚拟经济风光无限之时,也能耐得住寂寞,致力于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2、创新为“核”

青岛的企业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持续保持创新激情,紧盯时代前沿,紧跟发展潮流,坚持不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产品升级。近年来,青岛的企业又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批企业成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典范。

3、人才为“本”

“青岛制造”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一批永立潮头,有思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以真挚的家国情怀、执着的追求精神,为“青岛制造”树起了旗帜。他们把青岛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源源不断地为“青岛制造”注入新鲜血液,托起了“青岛制造”的辉煌。

△30多年来,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

△青岛港钳工刘恩磊有一项绝活:用钻头给生鸡蛋钻孔,0.2毫米薄、10毫米直径的蛋壳掉下,蛋膜却完好无损。(图为刘恩磊在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4、品牌为“魂”

多年来,青岛企业以强烈的品牌意识,聚焦产品品质、企业品质,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用品质铸就品牌,用时间积淀品牌,使“青岛制造”不仅更“大”,而且更“强”,不仅叫得响、吃得开,而且有颜值、有气质。品牌意识已经融入到青岛企业的血脉,并内化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气质。

5、标准为“基”

多年来,“青岛制造”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以高水平、广覆盖、有特色、真管用的青岛标准体系,抢占国际标准竞争制高点,以标准领先争取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作战图”

——全力打造“青岛制造”升级版

1、实施“四+”行动

“互联网+”、“海洋+”、“标准化+”、“国际化+”

“互联网+”行动

顺应“互联网+”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针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一行一对策”“一企一方案”,更多运用“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模式,引导企业创新实践,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传统产业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能够焕发强大生命力。加快智慧青岛建设,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大数据建设,进而带动全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做大做强,拉长互联网工业发展链条。

“海洋+”行动

抢抓海洋强国战略机遇,依托“一谷两区”重点功能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与海洋新能源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材料等领域,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布局,打造蓝色制造高地。

“标准化+”行动

按照“五标”要求,比对国际先进标准,立足新型工业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十大新兴产业,进一步主导和制修订更多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快构建青岛制造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国际化+”行动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推进城市经济国际化、功能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交往能力国际化,让青岛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持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使青岛的优势产业融入国际产业链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作战方向”——四个“制造”

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

智能制造

利用好“互联网+”的先导作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突出生产智能改造、产品智能升级、业态模式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向,实施好“555”试点示范行动,建设软件定义的智能工厂,发展数据驱动的先进制造,构筑平台支撑的产业生态,推动青岛打造中国产业互联网中心、智能制造基地和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

精品制造

更好地发挥品牌之都优势,大力实施“标准化+”“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健全质量标准,以标准抓品牌,以品牌提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打造以质取胜的品牌集聚区,从“合格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迈进。

绿色制造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企业搬迁改造和危化品企业“进区入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能效对标和资源循环利用,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构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

服务型制造

继续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搭建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培育众包设计、协同研发等创新设计产业,推广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模式,打造全国领先的服务型制造先行区。

3、“作战战术”——“四链”融合

制造业是青岛重要的本土优势,产业链延伸、创新链引领、人才链支撑、资金链优化

抓好产业链延伸。坚持用世界眼光布局产业链,立足青岛本土优势,加快“扩链、强链、补链”,形成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抓好创新链引领。继续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科学布局和培育创新链条,不断增强“青岛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抓好人才链支撑。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青岛英才211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国内外一流的高端产业人才。

抓好资金链优化。用好建设财富管理金改区的机遇,立足“青岛制造”发展方向,促进财富管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条。

“作战保障”

——营造一种环境:

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要营造“优服务”的政务环境

把握好“有所不为”,把能放的事项“放手”。要强化问题导向,深化简政放权,规范政府审批,减少审批事项,提升审批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松绑助力。

把握好“有所作为”,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切实增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为制造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市场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帮企业渡过难关;继续实施好走访千家企业、走进千个项目现场、走谈千个项目“三千行动”,深入企业了解实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搞好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服务形式、内容,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把握好“谁来作为”,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围绕制造业发展,厘清自身职责,压实责任,细化任务,积极作为,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和督导考核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要营造“降成本”的财税环境

在降费减税上下更大功夫,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并动态更新,全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抓好政策落实,防止出现重出台、轻落实,“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将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形成简单明了、清晰易懂的“清单”,并运用权威发布、媒体宣传、企业走访等方式让企业把举措搞清楚、弄明白,真正使政策“红利”落到企业手里,推动全市制造业的成本“降下来”、发展水平“提上去”。

3、要营造“聚能量”的社会文化环境

弘扬青岛制造业优良传统。把“青岛制造”优良传统推广开来、发扬下去,使之成为企业的不变追求、从业者的自觉习惯。

提升企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引导企业增强文化自觉,注重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体现文化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彰显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鼓励倡导创新创业文化。把塑造制造业文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既鼓励“敢吃螃蟹”,也鼓励“永不言败”,使全社会都尊重专注于制造的创新创业者、尊重不懈钻研技艺的“工匠”们、尊重不怕折腾的“创客”们,努力为“青岛制造”营造宽松、包容、多元、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