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今日头条 >

揭秘网红青岛德建下水道 百年暗渠仍在使用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7-02-24 08:30
\
\
\

 

每到汛期,有城市在暴雨后出现内涝时,青岛就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广受赞誉。网上也出现过关于青岛“网红”——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暗渠的各种传说版本。虽然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 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近日,按照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安排部署,市南区城市管理局组织市政专业队伍对辖区内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暗渠进行摸底巡查,对仅存的5条共2.66公里暗渠实施“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提升“百年工程”的历史见证和技术参考价值。

现场>>> 百年暗渠仍在正常使用

昨日,青岛早报记者跟随市南区巡检人员从栈桥附近的暗渠入海口走进安徽路下方的暗渠,探访了这条百年“下水道”。这条暗渠的建设采用穹顶结构,像一个很大、很深的窑洞,入口处高2米多,内部整体用石头和混凝土构筑,三四人可以并排出入。穿着雨靴趟着水往里走约20米,就见到了两个高近2米的涵洞,两股水正缓缓往外流。暗渠内部的墙壁依旧完好,墙体仍然牢固,只有顶部因常年被水冲刷而裸露出小石子,出口附近的墙壁格外完整,几乎完好无缺。

“这个地方是安徽路暗渠和中山路暗渠的交汇处,两条暗渠的水在这里汇合,一起从安徽路入海口排入大海。 ”带领记者进入暗渠的市南市政公司技术人员程笑冬介绍,安徽路暗渠往里基本是直线通往德县路、观象山等地,长约400多米;中山路暗渠往里有几处转弯,通往中山路、天主教堂等地,总长约500多米。

记者跟随巡检人员沿着安徽路暗渠继续往前走了10多米,里面的水已经达到近半米深,穿雨靴无法继续前行。 “这是因为刚下过雪,雪水正在慢慢汇集到排水暗渠中,前面可能水更深。 ”巡检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平常往里巡检要携带更专业的装备,防止发生危险。往里去多数地方高度较低,大约1.5米左右,有些地方甚至仅能容一人钻过去,当然,里面有检查井的部位也会比较开阔,与马路井盖相连的部分高4米左右。记者在其中一处检查井区域看到,上面井盖上两个孔透进两束光线。

历史>>> 2.66公里暗渠保留原貌

市南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他们收集的资料,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开始进行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至1905年初具规模,以后逐渐向北延伸。其中,欧洲人居住区(中山路南段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整个区域)及前海一带,采用雨污分流模式,雨水管、污水管分别设置;华人区(西镇和现市北区)则采用雨污合流模式,雨水、污水共享一管。

据统计,目前,现有2.66公里原有雨水暗渠保留原始风貌,主要位于市南区安徽路、江苏路、大学路排海口附近。

青岛市文史学家鲁勇认为,德占时期修建的地下排水设施,是青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它既是青岛百年前被殖民统治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也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运用当时十分先进的“雨污分流”设计理念,精心建造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真实写照。它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同时也要学习德国人严谨、精细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青岛的城市性格中去。

进展>>> “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

市南区城市管理部门为做好暗渠排查和维护工作,会同有关工程技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自今年2月初起,对辖区内大学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苏路、郯城路5条德占时期修建的暗渠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对暗渠的长度、宽度、穹顶高度以及设施设备的完好程度等各项数据进行实地勘测,对现存的5条暗渠实施“一渠一档”精细化管理。对暗渠存在问题和隐患将会同有关技术专家和历史文化学者进行充分考察论证,科学制定日常维护和专项维修方案,确保这个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百年工程”得到完整保存和科学维护。

“此前我们每年都会对管线多次巡查,特别是风暴潮、灾害性天气、汛期,都会加大巡查力度,如果发现有损坏等问题,会及时处理。目前这5条暗渠的结构安全,运行功能良好,不需要加固。 ”市南区市政技术负责人邱金来介绍,摸底巡查工作将本着“保证重点,兼顾细节”的原则,对各条暗渠进行有针对性地勘测和维护管理,对暗渠现状和技术数据进行全面摸排,为每一条暗渠都建立详细档案,为后期养护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排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此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解释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暗渠管网内藏着备用零部件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的,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青岛在国内最早“雨污分流”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的排水管网,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

德国人为什么给管道贴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大部分是“雨污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污合流”模式,博物馆保存的这段就是“雨污合流”管道的一部分。这段管道底部贴着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德国人百年前就有治污意识

黄绪达介绍,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在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据史料记载,后来德国人采取污水净化处理,通过管道集中送至市内几处化粪池,分别位于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等地,总容量500立方米,净化处理后排入团岛附近的海水中。由于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无法完成污水流动。

青岛真的不怕被淹吗

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大学路下有条被覆盖的河?

昨晚9时49分,岛城文史专家鲁海看到网上一些报道后,给记者发来微信:大学路覆盖的是青岛河,不是德国人修的下水道。记者随后电话联系了鲁海,他说:“大学路所在处原本是条河,后来为了方便被覆盖,这条河发源于现在的39中附近,目前黄县路还有一段明渠。所以大学路下的暗渠是覆盖了河道,不是德国人修建的。 ”

记者随后咨询市南区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他们所命名的“大学路、安徽路、中山路、江苏路、郯城路”5条暗渠并不是说暗渠就在这条路的下面,而是根据他们一直的工作编号习惯,将现存5条德国人修建的暗渠,命名为附近的道路,其中大学路附近就有一段德国人修建的暗渠入海口,他们就将此暗渠命名为大学路暗渠。

安全隐患大市民莫“探险”

说了这么多关于暗渠的事,可能会有市民想进去“探险”。市南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擅自进入暗渠。“首先,里面是封闭空间,常年有水,会产生沼气等多种对人体有害气体,没有装备进去肯定会造成窒息或中毒。 ”市南市政技术人员介绍,他们进入暗渠巡检的时候,都是提前将要巡检路段的检查井打开通风,并且携带气体探测装备以及供氧设备,两到三名工作人员一起间隔数米分段巡检,以保障安全。

“另外,暗渠内地形复杂,多处有较深积水,特别是雨雪天气之后,水量更大。 ”市南市政技术人员介绍,还有入海口在涨潮时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市民进入,还有可能被困在里面。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王庆臣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