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桂珍    发布时间:2022-09-09 09: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作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战略部署,其中“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百年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全人类谋和平、求发展的使命担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世界多国政要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建设均衡国际秩序、文明和平共处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自由、公正、美好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的思想。《尚书》中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认为从家族内到家族间再到各个邦国之间的治理遵循渐进的规律,即由家族和睦最终可达致各邦国间的和谐合作。《礼记》阐明了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于与己相异的价值追求,倡导“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延续着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和”是实现全球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国与国间唯有坚持“和合”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

在70多年的执政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和平发展作为不懈追求,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后,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全面深刻分析,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论断。此后,中国共产党陆续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重要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写入十八大报告。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十八大以来逐渐明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始终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目标,从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最优解。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推动者、实践者,积累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经验。

反贫困是人类同贫困进行斗争、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2021年2月,中国宣告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减贫成就,认为中国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进展的过程。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2020年,受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遇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势必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积极溢出效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通过掠夺和战争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卓有成效的探索。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合作协议,逾2600项计划。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一带一路”更是展现出强大的活力。疫情发生后,全球海运、空运受阻,但“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将抗疫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沿线各地,为沿线各国抗疫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目前,中欧班列覆盖范围扩展至欧洲23个国家168个城市,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是务实、有效的合作发展平台,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实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具有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着鲜明的人民性。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人民利益至上一以贯之。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在建党百年之际,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真正做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截至2021年4月,中国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向151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并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应对计划提供支持,有力支持了国际社会疫情防控。2020年5月,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做出了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一年来,中国已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截至2021年6月1日,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3.5亿剂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这一价值取向的国际映射。2015年,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现代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观,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认同全人类共性的同时,也承认不同国家、民族的特殊性,各个国家都有基于各自的文明、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和自由。中国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特殊的方式警醒世人: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除了团结合作,“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只有摒弃冷战思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全球治理,才是人间正道。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