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时政 >

王清宪阐述青岛新目标!

来源:凤凰青岛    作者:本网记者    发布时间:2020-11-25 12:07

看得见未来,就有机会抓住稍纵即逝的风口。对于一个人,或许是人生的转折,对于一座城市,则可能是发展走向的骤变。已经跃升至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城市群,正在拥抱更多的未来机遇,在角逐新兴产业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海。

伴随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目标的浮出水面,坐拥百年制造业底蕴的青岛,把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智能制造领域。在青岛高新区厚植的机器人产业,正是近年来城市发力“智造”的产物之一。

11月23日,2020年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如约而至,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行业年度大会,把地点选择在青岛高新区,也是给予该领域“新人”城市最好的肯定与期许。期间,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致辞时,诚挚的邀请行业头部企业、创业团队和科研人才来到青岛,与这座城市携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通过王清宪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青岛全面发展工业互联网趋势下,在垂直领域的具体突破口。当然,距离解锁新目标,新人青岛,仍然道阻且长。

 

市委书记阐述青岛新目标

23日这场机器人行业大会,让国内重新审视了青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心与行动,也是城市尝试更加“具象化”深耕工业互联网的意愿。

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大会并致辞。我们注意到,王清宪的致辞至少释放了3个重要信号。

1.肯定机器人产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定位。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塑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和手段。

2.向外界展现了青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优势。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项目集聚与链条延伸,已经初步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

3.传达了青岛在全新发展格局下的策略,强调营造优良产业生态的决心和计划。

最后,明确了青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目标:欢迎更多行业头部企业和创业团队、科研人才,面向山东、黄河流域乃至“一带一路”广阔市场投资青岛、布局胶东,携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毫无疑问,在新目标下,青岛高新区的支点作用,将进一步被放大。 这里是青岛最早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区域,从2013年开始就抢先布局并培育机器人产业。在2014年更是迎来科技部一纸批文,成为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此青岛机器人产业入列机器人产业“国家队”。

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引进上百个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企业80%以上,产品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近5年来,青岛机器人企业数量、营业收入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态势, 这也正是王清宪致辞所阐述的竞争优势。

青岛的新目标,已经在深圳实现

但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 ,我们也需要认清差距、摆正位置,相较于深圳等机器人产业先进城市,青岛在该领域还是个“新人”。尤其在产业基础、利好政策、产业载体项目建设、市场辐射能力、发展路径探索、行业人才集聚度等方面,差距明显。

“硬指标”产值方面,青岛一直在试图越过“百亿门槛”。 早在2015年9月,青岛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及,到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

时间来到2020年3月,在青岛市发布的《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表示,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跨入国内先进城市行列。

而2019年,青岛求学、追赶的深圳,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惊人的1257亿元,相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757家。 其中,宝安区、南山区、龙华区集聚了深圳市75%的机器人企业,宝安区机器人企业更是超过200家,大族、劲拓、连硕、炫硕、智信等14家涉及机器人的企业年产值过亿元,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显然,青岛勾勒的“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目标,已经在深圳看到了成熟的轮廓。

就像王清宪在致辞中所言,“欢迎行业头部企业、创业团队和科研人才来到青岛”,从事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和人才是青岛的急需,也是深圳成功的秘钥。

补齐短板,才能看到重塑产业结构的转机

虽说对短板较为明晰,但只能说是看到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发展的具体走势。

到今天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程度,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经济实力均不容小觑,发展机器人这样的新兴产业,基础硬件一定是手到擒来,各城实力可谓不相伯仲,差距并不大。体现差距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企业、人才“软实力”上。

在深圳,机器人产业企业数量占据广东省4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2019年,深圳的服务机器人已出现多个应用场景分化,以家用服务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非工业机器人逐渐显现,企业细分领域分布较为均匀,像泰达机器人、普渡科技、越疆科技、怡丰机器人都是各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已经形成了南山机器人产业园、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宝安机器人制造产业园等多个机器人产业园,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深圳经验”提醒我们,所谓“软实力”,至少分三项,一环境,二人才,三技术,且三者间相辅相成。在这里,环境一定是第一位的,没有发展环境、没有产业集聚、没有干事的圈子,人才不可能来这里,再高的薪酬也无济于事,更可况薪资相较于一线城市,完全没有竞争力。有了环境与人才,才能拥有新技术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实力。机器人产业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今年11月初,越疆科技CE0刘培在接受凤凰网青岛记者采访时说道,青岛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积累,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青岛有很多具备很大场景和规模型的企业,这让青岛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定位和发力,具备形成案例的条件,再拿这些案例进行复制,就可能催生出一批人工智能头部的企业公司。

人才方面 ,据此前高盛《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统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青岛人工智能领域在国内处于第二梯队靠后或第三梯队前端的位置,例如发展机器人产业这样的人工智能高端技术,相较于深圳,青岛缺乏大量人才,更缺少培养相关一流人才的机构。

同时,像一些国字号的研究院也聚集了很多的人才,虽然已经具备了创新的土壤,但青岛的流动型人才非常少,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在科研院所,而不是选择投身创业、设立创新型的公司,把相关应用成果落地、转化。直白来讲,还是城市为创业提供的环境和土壤不够理想。

现在提及青岛,都说这是一座正在“二次创业”的城市,既然选择最具挑战性的“创业”,那时间一定是最宝贵的,围绕新目标,就必须要抓住这些政策提出的“力争三年”或“深耕五年”, 补齐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与人才的短板,才能看到城市重塑产业结构的转机。

毕竟一座城市的发展,一个三年或五年的错失,就可能意味着与一个时代的擦肩而过。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