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年人对“医”与“养”的需求,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效衔接起来,并加以高效利用,成为解决老年人医养需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岛以打造国际健康城市为发展目标,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创新,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融合发展、全面覆盖”的医养结合“青岛模式”。多部门合作,做到医疗、养老、社保政策有效衔接,青岛用多种方式初步实现了“医、养、康、护”的一条龙服务,并引来全国范围的关注。
医养结合“青岛模式”亮相全国
“十二五”末,居住在青岛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9.71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0.32万人,年均增加4.06万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成为现实问题和热点话题。
然而,难以回避的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越来越高发,在此背景下,养老已不再是单纯的养老,“养”与“医”的结合才是时代的要求。
青岛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早在2003年,岛城就有养老机构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开展临终关怀服务。2011年,青岛重症老年患者可在全市二级和三级医院“养老”,并首先在市南区人民医院试点。2012年,青岛在全国首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并从2015年1月起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农村。2015年1月1日起,青岛首创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到农村地区,医疗护理费最高报销90%。
近年来,青岛市在“医养结合”上不断探索,与传统养老区别在于突出医疗功能。目前,已建立起“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类型的“青岛模式”。
2015年12月,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青岛模式”亮相全国。为支持“医养结合”发展,2016年上半年,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医养结合机构功能用途、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融合、规划土地、税费和价格、投融资和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了政策规定。
在“医养结合”上做的有力和富有成效的探索,让青岛在2016年6月成功跻身“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就在今年8月,央视“新闻1+1”栏目对青岛的“医养结合”模式进行了报道,向全国推介“青岛模式”。
医养结合盘活了现有资源
在市南区人民医院的六楼,有一个特殊的病区和普通住院病区分开,这就是专护一病区。在这个病区的数十名老人,大多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且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几乎全靠他人照顾。2011年初,青岛市人社局领导到市南区人民医院进行了现场考察,并进行大量的论证之后,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1年7月,医院被青岛市正式确定为全市首家医疗专护试点病房,实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医疗护理、养老模式。“在这里,老人生病了医院医生可以来为老人诊治,平常时间则由护士来做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老人住在这里和家里一样。”该病区主任管春燕介绍。
专护病房的成立,很快吸引了有需求的老年人。目前,市南区人民医院的专护病房已经收治92位老人,这些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100岁,而且大多一住就是好几年。
经过多年的运行,目前医院专护病房每床日结算标准,仅为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的10%左右,为二三级医院日平均费用的50%以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让长久以来因制度缺失导致的失能、半失能老年患者“挤住院”、“压床”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专护病房还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分级诊疗的实施,尤其是对于这些疾病缠身的老年人,长期在大医院病房住院,进行常规的诊治,却占据了有限床位。而专护病房既分流了住院老人,也让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疗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原本空闲的病床现在已经住得满满当当;不仅解决了长期卧床老人的就医难问题,还大大节省社保基金,得到了参保人员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随着专护病房的深入推广,市南区人民医院的专护病房已经迎接来自国家部委、省市相关部门和一些医养结合机构上千人员前来考察、学习。此外,在青岛,还有很多通过养老院和医院联合、养老院内引进医院等方式,来实现“医养结合”,让医疗和养老资源围着老年人转。
在家养老也能享受医疗服务
受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愿进养老院养老,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在青岛老年人群体中,超过90%人选择居家养老。怎样让居家养老的老人也享受到“医养结合”带来的便利呢?
家住鞍山路的王先生的家人两年前就在为“易养难医”发愁。90多岁的王先生因脑卒中,在十余年前就失去了自理能力,常年躺在床上。“喂饭、翻身这些日常照顾,我们家里人能做到,但是老爷子还有冠心病,犯病时候我们真没办法,救护车来了都得好几个人一起抬到车上,送到医院住几天又回来。唉,折腾人!”王先生的女儿说。
2015年,王先生的女儿在一家民营医院为老人办理了“家庭病床”,那时起,每月这家医院的医生来为老人做一次检查。再后来,社区开始签约“家庭医生”,女儿赶紧去先给王先生签下来,从那之后,家庭医生也时常会来给老人量血压、指导用药。“老爷子养老、看病都有着落,这日子过得也带劲了!”王女士说。
自2012年以来,青岛市已经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今年年初,青岛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100%的城市社区,试点建设30处社区养老机构,逐步实现老人在家门口养老,全市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
今后,或许有更多老人可以在居家养老中也享受到医疗服务。
今年8月,青岛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护理站”、家庭医生等服务模式,鼓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办理居家养老和家护手续等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到2018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达到200家,2020年达到300家。
■事例 专护病房让她有了新“家”
今年73岁的孙秀英家住青岛市区,2011年3月,做了膝关节的手术后,她突发肺栓塞造成呼吸衰竭。在岛城多家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及普通病房辗转治疗了近七个月,费用高、效果没有明显改善。“老人回家,身体疾病离不开医生;住养老院,费用高也还没有医生;住在医院,费用太高效果一般。”找不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孙秀英的家人犯起了愁。后来,经一家医院主治医师推荐,家人将孙秀英老人送到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
当时市南区人民医院的专护病房,在青岛第一家试点长护制度住院模式。病房可提供24小时的医疗护理诊治与生活照料,主要收治长期卧床、带有各种管道并伴有较多基础慢性病的老人,由执业医生、护士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及生活照料。对于孙秀英老人的家人来说,专护病房解决了老人治疗加养老的大问题。特别是孙秀英老人因为是气管切开,带有尿管、胃管,再加上因栓塞造成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除了正规的医院医疗、护理诊治无法保证老人生命的延续。专护病房解决了老人和家人的头疼问题。
孙秀英老人入住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专护病房后,病房就成了她的“家”。在入住的六年时间里,为帮助孙秀英节省统筹金的花费和个人的负担,科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也想了好多办法,比如为了避免随时涌出、喷出痰液浸渍皮肤造成的不适和损伤,科室的护士利用输液管的外包装,剪成外敷大小的保护层,即利用了无菌面的保护,又节省了老人支出,同时还为病人带来了舒适,得到老人家属的称赞。
“如果没有专护病房的模式,我们家的老人可能早就不在了。”长护制度真正为家属减轻负担,解决了老人和家人的后顾之忧,而且医生护士服务态度热情、亲切,不少家属对医院专护病房的医生、护士表达自己的感谢。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