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传统文化热潮席卷青岛

来源:半岛网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7-10-11 08:59

近两年,传统文化热潮席卷岛城。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赶上了中秋节,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岛城家庭抓准时机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教育,有的还跨省来一趟文化之旅。放眼学校,将传统文化定为学校特色,搞传统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今年秋季新学期,传统文化教材正式走入课程,史无前例。从国家到学校,传统文化热更是带火了传统文化教育市场,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体验式、活动式机构点燃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走入人心,专家认为在学校内部以及市场化运作中都应少些形式,注重内涵。

  ■案例

  特意去外省感受荆楚文化

  国庆中秋长假刚结束,假期去了哪就成了同学和家长间畅聊的话题。10月8日,这个话题点燃了半岛教育微信公益群里家长的热情。记者发现,趁着假期,让孩子来一趟传统文化之旅是很多家长的选择。网名“星星谷莎莎”是敦化路小学的家长,这个假期她专程带着孩子去了趟武汉感受荆楚文化,越王勾践剑、古墓遗址等让孩子大饱传统文化的眼福。

  网名“linda”的孩子是26中的学生,她没带孩子走远,在青岛本地感受了传统文化之旅。“孩子上初中了,是个博物馆迷,我们带她去了趟胶州,青岛本地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也很丰富,孩子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胶州的大沽河博物馆等地,孩子对即墨饽饽磕子、传统建筑等颇感兴趣。家长石女士将儿子的假期之旅安排得很丰富,但第一站她把感受传统文化列入其中,去崂山书院体验了国学。“国庆赶上中秋,是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机会。”石女士说,班里很多家长都对孩子传统文化教育慢慢重视起来,带着孩子游历文化景点,读传统文化读物都已经成为孩子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

  ■现象

  从门可罗雀到应接不暇

  家长们喜欢传统文化,社会机构也喜欢。“从2015年开始,传统文化真的热了起来。”崂山书院企划部经理张灏雨告诉记者,2015年7月他们书院正式成立,他们正是瞅准了传统文化热这个节点,专门从曲阜学习引进了国学,带入青岛后没想到能火得这么快。崂山书院针对学生和成年人开展传统文化国学体验活动,穿上古装来次古代穿越之旅,吸引了大批学生和成人。“刚引进时,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这些词汇青岛人都不太懂,我们推广解释起来挺麻烦。”

  张灏雨说,一些学校集体带着学生来进行开笔礼,古装文化之旅在朋友圈一传播,带火了这种形式。崂山书院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应接不暇。数据显示,2016年崂山书院接待企业70余家,学校100家左右,接待近2万人。而随着传统文化在岛城的风靡,接待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1月1日至今,不到一年,接待人数就已经远超去年全年,共接待企业100多家,120多家学校,接待人数2.8万人。张灏雨说,最热是9月开学季,要提前两个星期才能抢到来书院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趋势

  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如何在学校内部传承和发展?记者注意到,岛城很多学校都把传统文化作为丰富教育内涵的优秀资源,并以活动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真正印入学生内心。国庆假期前,青岛62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让经典诵读成为全校师生的习惯,开展了“明月思 家国情”为主题的全民学习周迎中秋诗词诵读会。初二(7)班的《中秋词》节目以《水调歌头》为模本,吟诵、唱诵、传统服饰展示结合在一起,将一首浸润传统文化底蕴的宋词体现得惟妙惟肖。“从排练到表演,我们都要亲力亲为去收集很多资料,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形式。”参与到节目表演的学生刘畅说。

  走进青大附中,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耳边,这是学生们每天早自习都会进行的经典诵读。在张凤瑛校长的倡议下,学校初一语文组的老师们集中了八个版本的教材,结集出版了书名为《曦韵朗朗》的教材,学生人手一本。学校通过每天诵读经典诗文来搞好传统文化教育。而对于全省的中小学生来说,今年秋季新学期他们开始有了一门新课程,山东在全省中小学启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方案,山东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介绍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立课程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学生和学校是全新的,对于全国教育来说也是开创性的。不仅如此,在今年秋季新学期启用的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和历史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被加强,其中语文教材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观点

  莫要追求形式大于内容

  对于崂山书院来说,从较早涉足传统文化社会教育到如今兴起热潮,也面临着许多发展困境。“看到传统文化热潮,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都来抢占市场,这其中肯定鱼龙混杂。”张灏雨说,有的社会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三十五十元就能体验一次传统文化之旅,难免过于形式化,从体验内容到讲解都有些走过场。“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来做传统文化,竞争之下,崂山书院也推出丰富的活动,在原来基础上推出了活字印刷、陶艺、剪纸等体验,打造最全的一站式体验。”张灏雨说,社会机构做传统文化,不应该把眼光只放在钱上,不应该过于流于形式,更不能灌输传统文化思想,而应该寓教于乐,搞活形式。

  “学生和家长不要只觉得这种形式新鲜,而要真正在体验中走一遭,浸透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真的学到东西,不能为了增加个社会实践经历才到这里来。”对于这种观点,青岛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邹欣表示认同。邹欣认为,面对传统文化,学生和家长要做到关注内涵,从一点一滴入手渗透进传统文化教育中。

  “社会上有很多做传统文化体验的机构,家长要提高甄别能力,如果选择了流于形式的机构反而让体验大打折扣。”邹欣建议,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传统文化书籍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段和学段筛选适合孩子读的书籍,不能全盘拿来。而对于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正确打开方式,邹欣认为应该把传统文化和各个学科紧密结合,深入德育一体化,课堂教学、教材内容都可以深入传统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效力,再者传统文化进入了必修课,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更不能简单地为了学好这门课而付出努力,要把这门课程看成真正促进学生成才的动力。”

  ■延伸 打造传统文化新地标 中国院子今年有望开园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记者发现,如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新方向。由大众报业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院子正在景观收尾阶段,今年有望开园。这所包含了55栋明清古建筑的中国院子位于青岛西海岸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南岸,院子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原拆原建的明清古建筑,复建成古建筑群,打造了一座中式文化休闲园林,坚定守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院子意在营造东方美学小镇,建筑本身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被打造为传世精品,丰富青岛的文化底蕴,为城市历史文化增加了一个看点。”中国院子品牌策划总监卞文超说。这个项目从2014年落地到即将开园,就是看准了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卞文超说,院子落成后,将吸引大批文化机构入驻,不仅有名人名家文化会馆、书画家工作室,以传统文化培训体验为主体的社会机构也将大量入驻,甚至还吸引了一些西方艺术培训机构入驻园区。

  “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发现,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了,这是让人心疼的事情。”卞文超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体现出大众报业集团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这些明清古建筑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华独有的历史魅力,古建筑本身更是渗透着中国人与人交往的传统文化。从一个个富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院子入手,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底蕴,也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浸润体验传统文化的高地。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