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
对于青岛这座城市来说,创新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创新的基因深植于城市的血脉当中。正是肩负了这样的责任与使命,青岛实现了城市发展的一次次全新跨越。
2010年2月,我市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2013年4月,我市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第五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由此,我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承担技术创新工程和创新型城市两大国家级试点的城市。天降大任于斯,青岛振奋精神,激发出全部的创新活力,以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运行三年多来,“双试点”同其他几个国家级创新类试点示范项目一起,积极承接国家战略,为我市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夯筑基石,为国家创新提供可资借鉴、推广的经验。
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青岛担起国家重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此后不到5个月,青岛就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第五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承担起在创新领域先行先试的国家重任。
在创新领域,青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3年,我市就承担了国家唯一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研发中心试点,探索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试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肯定。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市委、市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2010年2月,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核心任务,市财政5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集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随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创新环境逐步优化,2013年我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可谓“水到渠成”。
“成为‘双试点’城市是青岛的一种无形资产,为争取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自豪于“试点”的使命光荣,更深刻认识到“试点”的责任重大。如何让“试点”经验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标杆,是我市近年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市站位高远,以“全球视野”迅速圈定发展坐标,以“长远眼光”把握趋势、超前布局,以“精深视角”练就“独门绝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整体效应,不断深化的经济、科技、教育、金融和人才等相关领域改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2015年6月,我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在全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今年出台的《“十三五”青岛市科技创新规划》等纲领性性文件,以及获批创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是为我市的创新城市建设勾画了瑰丽蓝图。
“‘三中心一基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打造海洋、国家高速列车技术、橡胶材料与装备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使我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姜波说,这一目标的提出,使青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
先行先试,敢闯敢拼——
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年一个“发力点”
创新型城市需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并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作为试点城市,我们在充分挖掘优势的基础上,一直秉承着先行先试、敢闯敢拼的精神,随时对接国家战略进行自我调整,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市科技局创新协调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韩利军坦言,“试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13年出台《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到今年9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我市在转变理念、放管服相结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尝试和适时的调整。
“从2012年至今,科技创新工作基本一年一个‘发力点’。”姜波为记者梳理了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
2012年,搭建创新创业的载体,启动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
2013年,建立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利益驱动创新产业”的理念为成果转化打通渠道;
2014年,简政放权,整合取消38项行政审批权限,着力激发、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2015年,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2016年,突出“放权”“提效”“碰硬”,着力为人才松绑,为高校院所赋权,相关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力度空前,新当选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可选择500万元生活补贴或200平方米左右免租金最长10年住房等规定,已经跻身全国各省市扶持创新政策的“第一方阵”。
姜波说,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力点与突破点,就是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我市打造创新型城市,增强创新供给能力,重点做了“四篇文章”——统筹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统筹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实施孵化器提质增效工程、完善技术市场功能、深化科技金融服务等措施,加快高端科技服务提升;统筹科技型企业发展,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十大创新行动,着眼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统筹战略与规划,加快高效科技体制改革,在调整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深入改革,破解难题。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从集聚人才方面发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6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达到5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0人,各种智慧和力量共同铺就青岛的创新发展之路。
总结经验,彰显示范——
青岛创新多个亮点全国领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我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截至9月底,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8829件、授权5465件,授权量同比增长57.3%,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截至10月底,全市孵化器累计竣工面积1274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面积882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451家,近50家在孵企业在新三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达到9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去年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调研评定的区域创新创业软环境权威榜单——《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上,我市首次跻身前十。在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TOP50创业活力城市”名单当中,我市位列第16名。
在刚刚发布的“2016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上,我市的海信、海尔、软控3家企业上榜,成为山东省上榜企业最多的城市。海尔集团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西门子创新中心、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在青落地运行;今年11月,由软控承担智能制造总规划方和实施方的万力轮胎厂在合肥正式投产,全流程自动化的运转被誉为橡胶行业首个“轮胎梦工厂”。软控科研总监王锐说,青岛是橡胶行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企业营造了创新的土壤。今年在能源行业连续获得“最佳光伏扶贫项目奖”“最佳电站EPC企业”“最具影响力先锋企业奖”等奖项的青岛昌盛日电,从当年仅400多万元的企业成长为百亿级的龙头企业,董事长李坚之感慨:“我们就是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奋斗是梦想的动力,创新是理想的风帆。民族复兴征程上,每一次前行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将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时不我待的机遇和挑战,亟待各个试点城市充分发挥载体功能,传播示范效应。而我市创新城市建设的很多创新举措都在全国具有了领先意义——
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青岛模式”,为全国首创,开创了以保险撬动贷款的新模式,被中国保监会认定为新险种在全国推广,并入选科技部科技金融培训教材;
作为科技部批复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我市的技术交易市场构建了“政府、行业、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的基本构架,打通了科技成果与经济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这一经验同样可圈可点。今年9月我市举办第三届国际技术转移大会,来自海内外的210多个项目来青对接洽谈,他们看重的正是青岛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使我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海洋特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集聚区。今年1-11月,我市实现海洋技术交易4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7.54亿元,同比增长187.72%。作为久负盛誉的中国海洋科技城,在全国57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我市蓝色经济核心优势耀眼而炫目;
……
“我们已进入了以创新为引领的‘创’时代。在这个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要搭建‘创’平台,构筑‘创’体系,营造‘创’生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在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激励着全市上下,勇担国家重任,积极迎接“创”时代,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青岛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