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著名摄影家张秉山先生于3月28日清晨安详辞世,享年92岁。张秉山,1931年5月出生,山东莱州人。青岛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担任过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摄影家协会第一任主席、青岛市老摄影家协会主席。“凡是社会发生的事件,我都要照下来,不能给历史留下空白。”这是张秉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摄影经历也在践行着事必躬亲、不留白的严谨态度。昨日,记者采访张秉山的亲朋好友以及曾经与他共事的同事,听他们讲述张秉山的影像人生。
张秉山:1931年5月出生,山东莱州人。1951年3月进入青岛日报社工作,先后任统计员、人事科科员、摄影记者、美术摄影组组长、信息画报总编辑,1991年退休。他用相机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青岛市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他拍摄过前来视察青岛的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摄过华罗庚、曾呈奎等科学家,拍摄过刘海粟、赵丹等文化大家,拍摄过陈永贵、郝建秀等劳动模范,也拍摄过许许多多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市民,见证了这个时期青岛的发展历史。
他的作品被黄文欢当成礼物
原青岛日报社社长蔡晓滨和张秉山曾是报道小组的搭档,他向记者讲述了张秉山工作中的几件趣事。
越南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黄文欢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两度来青疗养,青岛日报对他的两次采访,都是由蔡晓滨与张秉山二人负责的。蔡晓滨回忆,第一次采访时,张秉山给黄文欢拍摄了一张接受采访的照片,他坐在写字台前用钢笔为报纸题字,“那一瞬间抓拍得非常好,黄文欢同志特别喜欢,临走的时候让报社洗扩了很多张照片,作为一件重要的礼物送给各界友好人士。”第二年,黄文欢再度来到青岛,期间接受了蔡晓滨与张秉山的二度采访,采访结束后,他为了表达谢意,拿出上次来时张秉山拍的那张照片赠予两人并题字。黄文欢可能已经不记得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了,但足以看出他对这张照片的满意程度。
蔡晓滨还回忆起当年著名摄影艺术家、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被誉为“中国摄影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吴印咸来青时的故事。当时已经80多岁的吴印咸在蔡晓滨与张秉山的陪同下登上崂顶观光,“这位摄影艺术家已经有多年没拍过照片了,当时他兴致盎然,拿起张秉山的相机,拍摄了一组崂顶风光。”蔡晓滨说。
如今,故人已去,蔡晓滨忆起旧事,不由得再次感叹老搭档张秉山精湛的摄影技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他说,吴印咸来青岛请张秉山全程接待、陪同,也足以彰显张秉山在摄影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组建起岛城摄影创作队伍
青岛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郝国英曾与张秉山共事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他最初见到张秉山的名字,还是儿时在报纸上看到的黑白铅字。“张老是青岛非常有名的摄影家,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在《青岛日报》上看到他的作品,他拍了很多反映时代变迁的照片。我参加工作之后,因为在文联工作,特别是1988年他担任了青岛摄影家协会首任主席之后,我们便熟识了起来。”郝国英回忆,张秉山担任摄影家协会主席之后,很快在青岛摄影界组织起一支创作队伍,“张老特别注重会员的培训,青岛摄影家的队伍建设如此之快,青岛摄影家的实力如此卓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段时间的培养。当时青岛摄影家协会请来国内著名的摄影大家授课讲座,同时举办了不少摄影比赛和展览,让青岛的广大摄影爱好者极大地开阔眼界、提高了创作水准,对大家学习如何用镜头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大有裨益。”
在郝国英的印象中,张老平易近人,“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还比较年轻的摄影新人来说,毫无保留地传授摄影技术,比如光圈优先、曝光补偿这些摄影技术都是张老教给我的。他不仅讲解技术,还传授经验,把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拍摄经验一一分享。”郝国英回忆,当时用的还是胶片相机,张老特意叮嘱他在拍摄过程中曝光一定要“欠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片曝光的准确度,“对于这些创作过程中的小细节,张老也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倾囊相授。”
采访中,郝国英特别提及了张秉山先生的一组获奖照片《站台新风》,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铁路员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态度,“张老是非常优秀的摄影家,他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青岛市的重大活动、城市建设都在他的镜头中定格。他曾经长期追踪拍摄西镇幸福楼的建设,这也是当年青岛改善百姓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工程。可以说,张老是青岛摄影界的带路人、领头人。”
他认真忘我的精神令人敬佩
“张秉山先生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1981年,魏善章调入《青岛日报》摄影组工作,在张秉山的带领下进行摄影采访。“张秉山先生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采访、如何拍摄新闻照片,亲自带我们去基层抓典型。”魏善章向记者讲述了多年前张秉山先生带队去竹岔岛采访的事,“我们上岛后没有休息,立即投入采访拍摄中。一连3天,张秉山先生带着我和美术编辑刘祥成、摄影通讯员薛修利挖掘人物事迹,我们吃在渔民家里,住在村中简陋的招待所里。采访过程中,张秉山先生非常认真,几次对我们说,上岛一趟不容易,尽量把事情做圆满。采访结束之后,张秉山先生立即要求返回报社,当时海上风急浪大,岛上群众几次挽留,他却执意要走,他说‘不能耽误第二天的采访任务’。
”打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而走上摄影道路的张岩在忆及父亲张秉山时,感受最深的是父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了一张好片子,他经常废寝忘食,甚至不顾安危。”张岩回忆,小时候他常跟在父亲身边,在父亲走街串巷拍摄照片的时候,“我就帮忙递个镜头、换个胶卷,亲眼看到了他上墙爬楼拍摄的艰辛。那时候没有无人机,想要拍摄高角度的照片,父亲会找一架单梯,让两个人在下面扶着,他爬上梯子拍照;在大港码头,他还会踩着舷梯,爬到船顶上去。”张岩说,这些只是体力上的付出,而一张好照片的背后一定是综合素养的体现,“父亲为了拍好照片,付出了太多太多。”
2007年2月1日至5月19日期间,张秉山的《青岛老照片》系列曾在《青岛早报》副刊版连载。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在《我的老师张秉山》一文中追忆:“年近九旬的秉老那时身体还好,报社有老干部活动,他就会来参加。逢到我在办公室,秉老会过来坐坐,我俩就开始聊报社往事。和秉老的多番聊天,为我在2019年开辟青岛日报社历史陈列馆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很多人事问题,他帮我理清了。有些老人,他是手把手教我认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秉老是我的老师。”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