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名家 > 文化 >

青岛非遗保护成绩突出 方言大赛成全省亮点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李慧    发布时间:2016-12-28 08:58

    老太太背着孩子、母亲哺乳、小孩举着糖球、大叔笑容可掬拎着茶壶……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青岛展厅里充满生活气息的平度泥塑吸引着参观者驻足拍照。除此之外,核雕、崂山面塑、田横砚、莱西木偶等,具有浓郁青岛地方特色的非遗展品琳琅满目,成为博览会上一大亮点。事实上,本次博览会上呈现的只是青岛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扶持工程”成果的一部分。连日来,记者采访获悉,我市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章有法。

  把朴实的笑容嵌在泥巴里

  “我做泥塑已经三十多年了,老一辈人做的多是戏文中的人物造型,我就想做不一样的。 ”平度市蓼兰镇的荆宝海虽然腿部有残疾,但泥塑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载体,更成为他乐观精神的代言人——他做的泥塑均来自于民间生活场景的再现,所有人物透着一股朴实的味道,厚厚的嘴唇、憨憨的笑容,让人感觉泥人也有了生命。

  2016年9月在济南举行的中国非遗博览会上,荆宝海的泥塑作品是最受参观者欢迎的非遗展品之一。这次展览,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核雕、崂山面塑、泥塑、田横砚、莱西木偶等12个项目参展,凸显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主题,特别是来自民间的面塑艺术、糖球等主题非遗美食的展示,拉近了非遗与民众生活的距离。

  记者随后从青岛市文广新局、青岛市文化馆等部门获悉,仅2016年,我市对非遗的扶持资金总额就达47.5万元,扶持力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目前,青岛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省级42项,市级9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14人,市级55人。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比如即墨扶持柳腔、胶州发展茂腔,莱西则推广吕剧等等,青岛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张萍介绍说:“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青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扶持,具体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式和‘雪中送炭’式。 ‘锦上添花’,就是对一些传承和发展得好的项目,有人教、有人学,除了拨发专项资金,我们还大力宣传,协助他们搞好各种活动;‘雪中送炭’,就是对那些濒于消失、传承困难的项目,我们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扶持,帮助他们将非遗项目保护下来。从2013年至今,我们对26个非遗项目进行了扶持。 ”

  让茂腔和秧歌一起繁荣

  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为了将胶州秧歌和茂腔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传承保护中心”)承担起了重任。在胶州市政府、胶州市文广新局的组织和支持下,他们积极进行排练和演出,每年举办300多场惠民演出,真正做到了“送戏下乡,文化惠民”。

  据传承保护中心的陈海磊老师介绍,近几年来,传承保护中心在培养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全体演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中心每年都选送优秀青年演职人员赴上级剧团学艺,2013年面向社会招收了茂腔艺术班、秧歌艺术班和乐队人员共计46人。经过三年的学习,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传承保护中心的正式员工,壮大了传承非遗的队伍。在作品创作上,传承保护中心对于茂腔的传统剧目“四大京”“八大记”进行了整理,排练了《碧玉簪》《拜月记》等剧目,每年恢复排练传统茂腔戏一至两部,新创作茂腔、秧歌小戏一至两部。

  此外,胶州市设立了“扶持庄户剧团发展”专项资金,成功开办了胶州茂腔、秧歌艺术班,培养传承人56名,指导成立村(社区)秧歌队700余支,扶持培育茂腔、柳腔等庄户剧团30支,培育业余戏曲人才1000余名。传承保护中心还定期派遣指导老师赴市各中小学为教师和学生培训排练茂腔和秧歌。

  传承柳腔从娃娃开始

  “今年我们真是大丰收了!在2016年的山东省戏曲红梅大赛上,我们拿了13个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3个。后来我们不但复排了一些传统剧目,还以当地优秀人物为原型,创作了新剧目《家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柳腔了,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 ”说起即墨柳腔艺术中心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即墨柳腔艺术中心主任张成民很是兴奋。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2008年6月7日,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即墨柳腔艺术中心一直担当着保护和传承柳腔的任务。据张成民介绍,为了发展柳腔,传承柳腔,他们决定从娃娃抓起。2010年,即墨启动“柳腔走进校园”活动,与即墨实验四小、实验二小、长江小学、德馨小学联手,让柳腔走进孩子中间,从小对他们进行艺术的熏陶和培育。几年来,他们培养了数千名柳腔演员和爱好者,目前几个学校的柳腔小学员也有300多人。除了培养后续人才之外,他们还从70多个业余柳腔剧团中挑选了25个,开展“送戏进万家”活动。每年送戏1500场左右,在青岛每年的萝卜会和糖球会上,他们也都会搭台唱戏,所到之外,观众们都看得开心不已。

  青岛话大赛传承传统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之根。如何促进青岛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保护青岛传统文化之根,则是摆在青岛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问题。2015年,由青岛市文广新局主办的“青岛人讲青岛故事”首届青岛方言文化大赛创新出台,吸引了全市近万名选手报名参赛,仅决赛就涌现出了62个节目,比赛堪称老少爷们齐上阵,最大的参赛选手已年近八旬,最小的只有七岁,朗诵、小品、歌曲、相声、大鼓……众多的节目形式、自由的表演形式,展示着青岛话的活力与魅力。五四广场中心舞台的决赛现场,吸引了千余名观众、游客驻足观看,高度趣味性又实实在在接地气的节目让现场观众不时捧腹大笑。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闫成山表示,方言是一个地域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方言大赛这样的形式有助于传承青岛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6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了2015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其中,“留住乡音——2015青岛市方言文化大赛拓宽非遗保护传承新途径”入选。

 
 

 

 
初审编辑:高忠业
责任编辑:赵晓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