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翻新”历时四年 沿岸地价年均增长12%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5-09-16 08:46
2011年,集全市之力启动大沽河治理工程。4年后的今天,大沽河完成了“翻新”,呈现出长堤如龙、烟波浩淼、林带葱郁、大道宽平、百鸟云集、鱼儿跳跃的靓丽新景。记者昨日从大沽河治理现场观摩会上获悉,为期4年的大沽河治理工程已经结束,以交通、生态与文化等为主题的后沽河时代已然开启。
大沽河“翻新”历时四年
大沽河流域内水资源丰富,是青岛市最大、最稳定的本土水源。然而之前,在经历沧桑岁月的磨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度“吮吸”,大沽河一方面存在防洪能力较差,河道防洪标准基本上是20年一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另一方面,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待提高,地表水拦蓄能力明显不足,每年有1.6亿立方米的水流入大海;而且,由于工业用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半数左右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受历史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沽河两岸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不高,道路交通体系还不够便捷和完善,沿河现代农业规模化和林木覆盖率水平较低,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相符合等。这都对大沽河流域发展形成了制约,使沿岸经济和上百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大沽河被作为重要的保护开发流域。在先后经过调研决策、建立机制、规划编制、开工筹备等阶段,大沽河治理工程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奠基,沿河五区市堤防工程试验段工程开工建设。“南北统筹、全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由此揭开崭新篇章。
大沽河治理工程确定在大沽河自产芝水库至入海口段127公里及小沽河自北墅水库入大沽河段长55公里两侧及相关区域,重点实施防洪、水源开发、道路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与新农村示范建设等“七大工程”,使河道全线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将大沽河沿岸建设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和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大沽河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保障力和拉动力,带动辖区流域范围内50个镇(街道)、2513个村庄、240万人口的发展,缩小长期困扰青岛发展的南北差距问题。
后大沽河时代“接棒”
站在河岸边,放眼望去,河水清澈,随着阵阵微风袭来,水面掀起阵阵涟漪,水鸟不时飞过,大沽河如同一幅美丽画卷。沿着宽敞整洁的河堤一路走来,不少市民沿岸拍照游玩。“这不在附近一个葡萄园刚摘完了葡萄,又坐车过来看看大沽河近景,没想到大沽河这么漂亮。”市民王先生介绍道,让他想不到的是,现在来大沽河游玩,交通也很方便。在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大店村,记者看到一辆607公交车。“我就是坐这辆车来的,在大沽河堤顶道路上跑,中间有很多站点可以停靠,看见好玩的地方可以随时下来游玩。”“桥、路、树等硬件已经完成,下一步的开发旅游是重点。”有关负责人表示,后大沽河时代“接棒”,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大沽河服务配套,让市民旅游出行更加便捷。记者了解到,除了与两岸周边212条“非字形”乡村路进行拓宽硬化,进一步完善了外围路网以外,又在周边村庄新增了36条公交线路、15个新建换乘站、57个公交温馨驿站、315个候车亭、11处公交停车场,实现了沿岸村民出行公交化、公交全域统筹一体化,形成了衔接广泛、畅通便捷的惠民交通网络。
经专业权威部门测算,大沽河目前已完工程年产生的可量化经济效益为每年5.1亿元,年投资收益率9%;按照总体规划全部项目实施完成后,年产生的可量化经济效益为19.6亿元(其中防洪工程3.2亿元、水源开发工程0.6亿元、交通工程0.8亿元、生态工程9亿元、旅游6亿元),而且效益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同时,还极大带动了周边土地增值,经测算沿岸地价年均增长幅度在12%左右,从而进一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