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消费 > 财经 >

20家大国字号科研平台共聚青岛蓝色硅谷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门国锋    发布时间:2015-07-22 08:11
 
    记者从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获悉,近年来,蓝色硅谷核心区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引进世界海洋科研最前沿项目和国内外海洋科研领域高层次人才,着力突破海洋开发领域核心技术。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建设方面,已经有20多家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和高等院校进驻蓝色硅谷,建成各类海洋科技孵化器,吸引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
 
    这其中,除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这三大科研创新巨头之外,蓝色硅谷还汇聚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色硅谷研究院、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船重工725所、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在海洋科研领域全国拔尖的机构和高校。此外,中航动力非晶技术研究院、青岛润健泽山科创新产业园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新企业也在蓝色硅谷借力产学研优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
 
    科研院所和入驻企业良性互动,一个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型科技企业等构成的创新产业链已经形成,而随着诸多具有国际和行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落地,将会释放更大的产业能量。
 
    两大机构并驾齐驱
 
    伴随着两个具有全国唯一性的重量级海洋科研“国字号”--海洋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深海基地相继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海洋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
 
    “有了‘蛟龙号’,全世界99.8%的海底区域我们都可以去。2013年,‘蛟龙号’在太平洋执行31航测时新发现的海洋生物种类数量,相当于我国过去20年发现的总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调查部副主任杨耀民表示,“在海洋环境分析、海洋生物采集、海洋矿产调查等诸多实用领域,‘蛟龙号’都拥有着极其广泛的可发挥空间。”
 
    2015年3月17日,结束在西南印度洋科考任务的“蛟龙号”首次停靠地处蓝色硅谷的国家深海基地,这不仅标志着青岛正式成为“蛟龙号”的“龙宫”,也意味着蓝色硅谷正在成为中国的海洋科考母港。
 
    深海基地从建设之初就紧扣蓝色硅谷科研创新的主旨,力求打造成衔接多种海洋科研力量的全面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在将来,深海基地将汇聚和服务于更多不同用途的深潜器,提升蓝色硅谷的科研创新水平。”杨耀民表示。
 
    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丁忠军表示,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在的“蛟龙号”已经拥有了以海水为介质高效传送数据和图像信息的“水声通讯”技术,还能够在数千米深的复杂洋流里做到精准的“悬停定点”。科研人员还研制出了直接决定“蛟龙号”深潜能力的大深度推力器,能同时满足高浮力、低密度、抗压性好的船体材料也已经开发完成。
 
    与深海基地的立意不谋而合,“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初衷是要打造成具有开放性、协同性、全面性的高水平海洋科研创新的培育、交流与服务的协同创新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栽毅表示,“通过以具体的科研任务为目标配备科研设备和人员的方式,从体制上破除科研机构养闲人的坏现象,从机制上充分调动和运用好科研资源,真正为科研创新营造出了良好环境。”
 
    在凝聚中国海洋科研精锐的前提下,海洋国家实验室计划在未来5年内,分阶段地追赶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六大国际知名海洋科研机构,努力发展成为比肩国际一流海洋机构的世界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让蓝色硅谷晋升成为世界海洋科研创新领域的又一焦点。
 
    山大青岛校区正在建设一期工程,7万平方米的建筑物涵盖教学、科研、生活等用途,2016年开始启用后能容纳10000名学生和2000名老师;二期会扩充到25000名学生、近6000名老师,将在2018到2020年之间启用。包括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环境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在内的六个学院要整建制的从济南本部搬迁到青岛校区。山大青岛校区的科研创新主要体现在海洋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和德国学院三大新建学院上。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孔令栋表示,新建的海洋学院在学科研究上有所侧重,以微生物学等山大固有的强势学科与海洋学科进行“交叉”。山大还与美国、欧洲等一流海洋机构联合,在蓝色硅谷设立科研创新水平极高的“国际大学海洋联盟”。山大海洋学院对自身定位很明确,会跟青岛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形成科研“错位”。
 
    据了解,与山大海洋学院同步筹建的“海洋气候与海洋变迁模拟实验室”是山大今后在海洋学科方面的科研重点,领导者是以在“海洋碳汇”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而成为世界权威的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教授。
 
    “这个领域搞好了,山大就会成为这方面研究的世界核心。将来会有很多顶级科学家来到这个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既会成为山大的一个金字招牌,也会成为蓝色硅谷的科研典范,更会为这里吸引来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者。”孔令栋表示,“包括山大海洋学院在内,随着国家实验室和深海基地这样一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在蓝色硅谷内越聚拢越多,越联系越紧密,蓝色硅谷的科研创新水平会越来越强,海洋科研力量高度集中的群聚优势也会逐渐显露出来。”
 
    而入驻蓝色硅谷的天津大学青岛研究院的技术支撑主要由入驻的12个专业化研究团队保障,涵盖海洋石油高端装备、海洋电力新能源、海水淡化、海洋信息、海洋工程焊接、海水与浓盐水资源综合利用、智能机器人与海洋探测、海岛绿色供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及环境监测、海洋合成生物、海洋生物医学、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目前筹备入驻的有涵盖2名院士在内的众多高层次人才,并将搬迁总价值为8500万元的设备到研究院,未来三年规划从天大引进研究人员300人,同时研究院今年将在青岛本地招聘100名专职科研人员,第一批拟聘用的30多人正在签约。
 
    这其中,以海洋石油高端装备研究所为例,这个由天津大学教授章青领导的海洋石油高端装备开发团队在海洋大型平台称重、平移技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国内目前唯一的大型结构物称重系统是由天大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来有望在蓝色硅谷建立国内第一个海洋装备工程服务公司,真正把科研技术用到实际需要中。
 
    基础科研领先全球
 
    在其他进驻蓝色硅谷的科研院所中,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蓝色硅谷包括水动力模拟实验室、海洋物理模拟实验室、海洋气候观测模拟实验室等一系列极具科研创新意义的实验室。结合海洋一所已有的海洋环境、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五大重点实验室,海洋一所在蓝色硅谷配备的科研创新力量格外强劲。
 
    “海洋一所最新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是海洋放射性实时检测技术,我们的科学家花了三年多时间给攻关研发了出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孙永福透露,“以前如果核电站泄露,废水倒进海里,就需要把海水取回来检测污染程度。并且必须设置很多个海上取水点,从每一个取水点要取四五吨水样,取回之后在实验室进行浓缩测试,精度非常低,工作量还特别大。有了这种最新研发出来的微量探测方法和设备,检测船拖着仪器在海上航行,就能在辐射量非常微小的情况下实时实地的探测出来,快速而准确,分辨率比美国高两百倍。”
 
    除了海洋放射性实时检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温差能发电在蓝色硅谷内已经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而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蓝色硅谷参建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并牵头建设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调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开拓矿产资源勘查的新领域新区域,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后备接替提供支撑,意义十分重大,影响特别长远。既是海地所在科研创新上的新举措新动向,也丰富了蓝色硅谷海洋科研的多样性。
 
    据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训华介绍,海洋矿产资源实验室主要开展包括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成藏成矿机理及分布规律、海洋矿产资源探测关键技术等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在基于复杂构造体的多层各项同性或异性介质的地震波传播机理理论研究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非常规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反演关键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
 
    产学研显良性循环
 
    蓝色硅谷就好像一个“科研创新俱乐部”,不论是国字号的科研院所,还是拥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企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作者,已经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由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李晓雨博士创办的中航动力非晶技术研究院,是蓝色硅谷内企业从事科研创新的佼佼者,专注于非晶合金及应用领域、高低温合金材料、海洋多功能材料、热工艺技术等科研领域。在蓝色硅谷的科研创新氛围里,中航动力实现了对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微小流量钢水的长时间恒温输送到耐火材料的长时间高温抗微米级蠕变及冲刷,从低温近凝固点浇注到结晶器表面长时间抗热疲劳冲击。中航动力正在蓝色硅谷布局由八大研究院、三大平台、一个孵化基地构成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与中航动力下大力气创建科研研究院有所区别,青岛润健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蓝色硅谷走的是建立创新产业园的科研路子,与山东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联合,提升了科研创新的质量。这个创新产业园主要围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做文章,突出产业特色,打造出产业生态网络。润健泽公司最具科研招牌价值的产品是基于树脂基复合材料而开发出来的深海浮力材料,可应用于海洋深潜器、海洋资源开发等众多海工装备领域,这个优势在海洋科研特色浓郁的蓝色硅谷显得格外有前景。可用于8000米水深,抗压强度大于80MPa的深水耐压浮球,是润健泽公司科研创新的精粹。
【编辑: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