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必须相时而动、顺势而为。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大战略。
对于青岛而言,这将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从国际循环看,作为开放前沿、试验田的青岛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去年以来,频频叠加的国家战略让青岛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既有开放优势和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加持下,融入国际大循环有路径、有抓手,前景广阔。
从国内循环看,除了自身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城乡市场规模大的先天优势外,青岛着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良性互动,这大大突破了自身的资源禀赋束缚,为融入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战略支撑。
青岛如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高水平融入“双循环”,打造成为关键节点,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聚集力、整合力、配置力就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将进一步优化,城市能级将进一步提升,发展动力将更加澎湃。
01
“双循环”是重大战略选择
双循环对当前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这要通过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参与全球的分工与经济大循环,通过持续产业升级,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目前,总体上形成了欧美作为研发中心、金融中心、消费中心,东亚特别是中国作为制造中心,其他一些资源能源大国作为资源品输出中心的全球经济大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在一定时期是有效的,欧美占据了产业链高端,同时获得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是多方共赢而欧美发达国家多赢的局面。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欧美国家试图对全球分工做出调整,以重构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同时,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增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
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催化剂”。受疫情影响,既有的产业链关系、上下游关系、市场供求关系开始松动,进而带来全球范围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甚至市场格局的重构,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推出双循环制,就是为了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主动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旧的国际国内循环模式转向新的国内国际循环模式。
02
国际大循环,青岛有很好的“切入点”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运行秩序遭到重大冲击,外需进一步萎缩,全球供应链极不稳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成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外需的不振和经济全球化的受挫,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沿海城市造成较大影响。现有的国际循环难以为继,抱残守缺显然是死路一条,那该怎么办?其实路径也很清晰,那就是打破“两头在外、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国际价值链低端”的低水平开放发展局面,走高水平开放路线,进而形成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中国的开放发展进程中,青岛扮演着重要作用。从入列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获批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再到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西海岸新区,青岛踏准了开放发展的时代节拍,始终走在中国开放发展的前沿。
目前,青岛与全球102个城市(机构)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贸往来,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300多个项目在青岛焕发出勃勃生机,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首次突破了2万家,每年有超过一亿人次国内外游客来到青岛、感受青岛……
可以说,青岛已经成为国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之一,国际产能、产品、资本、技术、人才,正在青岛与世界各国间循环,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循环的效率。
去年以来,青岛先后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之重任,历史性地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为融入新的更高层次的国际大循环提供了战略支撑和巨大空间。
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开放发展的大平台,也是青岛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切入点”,已经带来了全市开放发展的引爆效应——通过发挥其独有的政策创新和便利化优势,两区加快集聚资源要素,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内,总投资624亿元的46个项目正加速推进;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2154家、累计注册资本1182.24亿元。
两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节点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03
国内大循环,青岛潜力巨大,需要深挖
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与以往发展格局最大的不同。
中国经济四十年来创下的奇迹,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开放促发展。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外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4.2%,但到了2019年,这个比重已经下降到了31.8%。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加、国内市场的培育壮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
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把扩大内需作为后疫情时代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据统计核算,2008年至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其中,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名副其实的第一推动力。
2020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千方百计稳定对外贸易,加快释放发展潜力和动能,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增长。
先来看投资需求。在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下,在新的路数打法下,青岛投资需求得到极大释放。2019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在全国35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一。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资本观望情绪加重,投资意愿减弱,但就是在“跌声一片”之下,青岛继续划出了优美的上扬曲线: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高于全国18.8个百分点。目前,青岛正紧紧抓住投资这个关键不放松,抢抓宏观政策机遇,发挥好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企业的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并提出了“确保实现15%”的增长目标。
再来看消费需求。消费是扩内需、稳经济的重要抓手。疫情之下,消费几乎被按下“暂停键”。为尽快促进消费回升,青岛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举办“百日万店消费季”“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聚人心,汇商气,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融入大循环,青岛还有一个重要抓手,那就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近日,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建设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青岛积极响应,积极发挥开放优势,争创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东北亚,特色显著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岛市长孟凡利提出“六个恳请”,其中一个就是“恳请支持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如果能进一步深挖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搞活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就拥有了强劲的动力。
04
“环环相扣”,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
除了激发上述两大需求外,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应该利用我国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
在产业循环上,青岛已经率先着手。在疫情的倒逼下,工业互联网迎来了加速起势发展的重大“窗口”机遇,青岛率先提出“发力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高效对接供求关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为产业、企业搭台赋能,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和资本的青睐。
区域循环上,青岛确立了胶东、全省、全国多个维度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畅通区域间循环。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中,青岛积极扮演好“带头大哥”的角色;在全省,青岛昂起龙头,着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在全国,青岛着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做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龙头中的龙头,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良性互动,努力做“北方的深圳”。
在城乡循环上,青岛发起乡村振兴攻势、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优化构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格局,一个融合互通、协同共进的繁荣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搞“双循环”。可以说青岛的条件相当优越,如果能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定能抓住这一大战略的红利,实现新的跃升。
作者|沈默
版权所有 青岛民网 www.qingdaominwang.com Copyright 2014-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335001170 邮箱:1452279366@qq.com 地址:青岛市东海中路26号B3-2
备案号:鲁ICP备15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