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青岛要闻 >

4.7万余名高考学子跃龙门!青岛考生较去年略有下降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发布时间:2024-06-05 15:02

6月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2024年青岛高考和中考考试准备工作情况。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青岛高考报考考生4.7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3000人左右,而中考九年级、八年级各9万余人参加考试。今年,青岛升级智能安检门、作弊防控工作机制和考试播放系统,全面实施智能考场行为实时分析,全力创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高考报考考生4.7万人

近五年来人数首次下降

2024年夏季高考6月7日至10日举行,青岛全市设10个考区、36个考点、近1600个考场。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青岛2024年报考考生4.7万余人,大约较2023年减少3000人,为近五年来首次下降。在此之前,报考人数相对保持递增态势。其中,青岛2023年人数为5万余名,2022年共有考生43145名,2021年高考人数为37090名,2020年高考人数为37029名。此外,2024年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笔试将于6月13日至16日进行。全市九年级、八年级各9万余人参加考试。全市共设10个考区,144个考点,3000余个考场。

高考、中考关乎考生前途命运,涉及教育公平正义,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青岛把高考和中考列入市委、市政府6月份重点督察督办台账。青岛把试卷安全作为考试安全工作重中之重,在试卷流转关键环节,切实做到全流程监管、全过程管控,严防试卷失密、泄密。严格选聘考试工作人员,开展考务人员全员培训,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模式,组织所有考务工作人员按时完成教育部网上培训及考核。对安检人员、监考教师、视频监考员、司铃员等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分类培训,严格执行“2+1”安检等考务要求。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青岛多部门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严格考试管理”“打击生产销售作弊器材”“打击考试作弊违法犯罪活动”“清理整顿助考培训机构”“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六项专项行动,净化考试环境,依法打击各类涉考违法犯罪。

配备考场行为分析系统

实时分析考场监控视频

青岛整合了智能安检可视化平台、智能数字屏蔽管控系统、考务指挥“智能驾驶舱”,实现考场防作弊检查的无缝衔接、考务指令实时的上传下达、考场微表情的瞬时全景呈现。青岛进行了“三个升级”,其中升级智能安检门,在保障手机检出效果的基础上,增加对智能眼镜、手机屏蔽袋等违规物品的检出功能。升级作弊防控工作机制,制定明确的信号屏蔽效果测试标准,建立与市通信管理局和通信运营商的联席工作机制,做好考试期间考点周边基站信号优化等工作。升级考试播放系统,建设双系统双线路双设备的播放系统,对使用年限超过6年的设备全部予以更换。

在近几年试点的基础上,青岛全面实施智能考场行为实时分析,为所有考点配备智能考场行为分析系统,实时分析全市近1600个考场的监控视频,既可以及时发现考生违纪作弊情况,又能够规范监考教师的监考行为。据介绍,青岛搭建“六位一体”防护网,即“智能安检门”全配备,无线电信号(含5G)屏蔽全覆盖,手机不带入考点全落实,考务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全覆盖全达标,考试期间降低考点内手机信号频率、限制手机网络自动优化,考场和保密室实时智能巡查全覆盖。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全力实现手机等作弊设备“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切实为考试安全赋能,保障考试安全。

所有考点配备打印设备

手机等违禁物品禁入考场

中高考期间,市教育局联合环保、卫健、交通、公安等部门,继续开展“为考生送安静”“为考生送健康”“考试交通便利服务”等活动。考试期间,所有考点均配备准考证、身份证明打印设备,帮助丢失、忘带准考证、身份证的考生及时打印证件;为全市残疾考生提供“一对一”考试关爱服务,全面提升考试服务的精度、温度和深度。考生在考前应仔细对照《考场规则》和《准考证》的要求,提前准备好有效考试证件,仔细核对考试时间、考点地址、考生须知等内容,认真检查考试可以携带的物品、文具,避免将违禁物品带入考场。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家长,部分考生和家长存在考前焦虑情绪,有的家长甚至更甚于孩子,这既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建议遵循学生成才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准确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家庭沟通,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采取适当且安全的放松活动、心理疏导等方式,合理减压,端正心态。建议家长和考生提前做好用餐安排,确保用餐安全、及时、营养、适合。合理安排好考生学习、生活和睡眠等作息时间,尽量按照考试时间安排调整孩子的生物钟。要特别注意考试前和考试期间,考生最好不参加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运动量不要太大,避免受伤。

同时,考生要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登录密码、短信验证密码等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篡改或因诈骗信息影响个人利益。考生报名时预留的手机号码,后续将接收招考院短信推送的志愿填报提醒、录取去向等信息,建议广大考生提前检查一下报名时填写的手机号码。

【编辑:大顺】